[发明专利]一种手持式圆柱体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平膜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86471.1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6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10/04;H01M10/0525;H01M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邢江峰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膜 平膜辊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 表面固定 电池表面 定位把手 固定机构 定位板 支撑柱 工装 底座 转动 定位板表面 锂离子电池 安装固定 垂直固定 顶端表面 定位螺纹 复位压簧 角度安装 均匀挤压 平膜机构 筒底中心 圆柱体型 挤压力 插夹 夹紧 挤压 平整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手持式圆柱体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平膜工装,包括底座,底座包括第一定位板和垂直固定于第一定位板表面一侧的支撑柱,支撑柱的表面固定有定位把手,定位把手的顶端表面开有定位螺纹槽;第一定位板的表面固定有动力固定机构,动力固定机构上安装固定有平膜筒,平膜筒中等角度安装有夹紧平膜机构,同时平膜筒的筒底中心处安装有复位压簧。本发明直接将圆柱体型的锂离子电池插夹在若干平膜辊之间,同时通过给平膜筒提供动力转动带动平膜辊转动实现平膜辊对电池表面的快速均匀挤压,不仅挤压效率高,并且由于挤压力均匀使得电池表面更平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软包装电池生产领域,涉及一种手持式圆柱体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平膜工装。
背景技术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平整度是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制作平整的软包装动力电池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制造大面积的电池。主要原因是电芯的厚度比较薄,没有硬度。铝塑膜比较柔软,在拉伸和热封之后会出现变形。电池在工序流转和搬运过程中也会弯曲变形。为了制造比较平整的软包装电池,多采用平压的方式,但是,由于铝塑膜表面有皱褶以及电芯有弹性,平压方法只能消除电池表面的凹凸不平,不能消除铝塑膜表面的皱褶,整平效果不好。现有的平膜方法是通过人工使用平膜滚从中部向两侧辊压电池,不仅效率低,并且人力作用力大小控制不稳定会造成辊压过程中局部用力不同进而使电池表面不平整,并且在生产包装前对电池进行检测时,当出现表面膜不平整的电池则需要统一收集之后再进行压膜,然后再包装,不仅不方便并且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圆柱体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平膜工装,通过复位压簧的压缩复位和顶座通过定位螺杆的旋转作用实现电池的自动定位至若干夹紧固定爪之间,然后通过夹紧固定爪中卡爪与夹紧导向盘中涡旋槽的配合作用实现若干夹紧固定爪的聚合,进而实现对电池的夹紧,不仅固定牢固,并且对于不同直径大小的电池均可使用,应用范围广,并且平膜辊对电池的压力均匀,使得平膜后的电池表面光滑整齐,同时该装置小巧便于手持携带,在电池检测时随时对不合格电池进行平膜,并且平膜速度较快,平膜效率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手持式圆柱体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平膜工装,包括底座和顶座;底座包括第一定位板和垂直固定于第一定位板表面一侧的支撑柱,支撑柱的表面固定有定位把手,定位把手的顶端表面开有定位螺纹槽;
顶座包括第二定位板和垂直固定于第二定位板底面一侧的定位螺杆,定位螺杆与定位螺纹槽螺纹配合;第二定位板的底面安装有电池固定机构;
第一定位板的表面通过螺钉安装固定有动力固定机构,动力固定机构上安装固定有平膜筒,平膜筒中等角度安装有夹紧平膜机构,同时平膜筒的筒底中心处安装有复位压簧;
平膜筒的侧壁等角度开有若干导向孔;夹紧平膜机构包括平膜辊和垂直固定于平膜辊侧壁外表面的导向夹紧杆,导向夹紧杆与导向孔相配合,导向夹紧杆的一端穿过导向孔,同时该端固定有橡胶挡球,导向夹紧杆上套设有夹紧弹簧,夹紧弹簧的一端与平膜筒的侧壁内表面压紧相接,另一端与平膜辊的侧壁外表面相接;
电池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固定于第二定位板表面中部的夹紧定位轴和固定于第二定位板底面中部的导向定位筒,夹紧定位轴的底端固定有夹紧导向盘,夹紧导向盘的表面开有涡旋槽,导向定位筒的底端固定有限位环,同时限位环的表面等角度开有若干T形卡槽,T形卡槽中卡接固定有夹紧固定爪,夹紧固定爪的表面设有与涡旋槽相配合的卡爪。
进一步地,动力固定机构包括支撑筒,支撑筒的底端固定有第一固定环,支撑筒的顶端固定有导向环,动力固定机构通过螺钉穿过第一固定环固定于第一定位板的表面,同时支撑筒的侧壁内表面固定有支撑条,支撑条的表面安装有转动轴,平膜筒的底面开有转动槽,转动轴的一端与减速马达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安装固定于转动槽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64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