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控制的环路热管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90096.8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98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胡全君;李言伟;张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民生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15/04;F28D15/06 |
代理公司: | 苏州三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12 | 代理人: | 周仁青 |
地址: | 21453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控制 环路 热管 换热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路热管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流体进口、流体出口、气体进口通道、气体出口通道、环路热管和气体腔室,所述气体进口通道上设置第一阀门,所述换热器内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换热器内流体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自动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开闭以及电加热器进行加热。本发明通过检测的温度来控制阀门的开闭,可以实现对换热器的自主换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环路热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发明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热管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自从被引入散热器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散热器获得满意的换热效果,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目前热管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换热设备,其中包括核电领域,例如核电的余热利用等。
现有技术中,热管一般都是依靠重力实现热管的循环,但是此种热管只适合下部吸热上部放热的情况,对于相反上部吸热下部放热去无法适用。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在本发明人能以前的发明中,本发明人进行了改进,发明了反重力热管,并把反重力热管应用于换热器中。但是换热器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实现智能控制,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根据进行智能化控制的蓄热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环路热管换热器,利用反重力热管的性能及其拓展的换热面积,从而解决前面出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环路热管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流体进口、流体出口、气体进口通道、气体出口通道、环路热管和气体腔室,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分别设置在壳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包括蒸发端和冷凝端,所述蒸发端位于冷凝端上部,所述冷凝端通向蒸发端的管路中设置毛细芯,所述冷凝端设置在气体腔室的外壁上;所述气体腔室设置在壳体中,所述环路热管是反重力热管,气体进口通道的出口、气体出口通道的入口与气体腔室连通,所述气体从气体进口通道引入到气体腔室的过程中与蒸发端进行换热,冷凝端将热传导给壳体内的流体,所述的壳体内设置辅助加热的电加热器。
作为优选,所述气体进口通道上设置第一阀门,用于控制进入换热器的气体流量,所述第一阀门与中央控制器数据连接;所述气体进口通道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气体的温度;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阀门的上游;第一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
所述换热器还设置与进口通道连接的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与进口通道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阀门的上游,所述旁通管道上设置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与中央控制器数据连接;
所述换热器内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换热器内流体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自动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开闭以及电加热器进行加热。
作为优选,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打开,同时控制电加热器进行加热;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高于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一阀门打开,第二阀门关闭,同时停止电加热器进行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冷凝端是缠绕在气体腔室外壁的环形管。
作为优选,所述毛细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设置在蒸发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民生重工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民生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00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