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乙蒜素在防治植物土传病害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93361.8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1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霞;杨阳;杨学强;郑蒙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博联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5/38 | 分类号: | A01N65/38;A01N41/08;A01P1/00;A01P3/00;A01P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0 | 代理人: | 边鹏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基路***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蒜素 烟梗废弃物 防治植物 活性炭 土传病害 得到混合物 传性病害 技术化学 循环利用 持效期 质量比 制备 应用 废弃 节约 防治 | ||
乙蒜素在防治植物土传病害中的应用,在于将乙蒜素与烟梗废弃物活性炭混合制备得到混合物,用于防治植物土传病害;所述乙蒜素与烟梗废弃物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30‑50)。本发明采用将乙蒜素与烟梗废弃物活性炭混合使用,用于防治植物土传性病害,与现有技术化学防治相比,具有用量少,持效期长的优点,而且充分利用了烟梗废弃物资源,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乙蒜素在防治植物土传病害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等。其中真菌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非专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苗腐和猝倒病、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专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土传病害原真菌,典型的象尖孢镰(Fusarium oxysporum)、黄萎轮枝孢(Verticilliumalboatum)等引起的萎蔫、枯死。
农作物枯萎病、疫病、根腐病是常见病害,初期发病特征不明显,一旦发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异常,往往对植物造成毁灭性伤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利用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技术是防治此类病害的关键措施。在起垄、覆膜、控水等农业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利用杀菌剂喷雾或灌根防治此病仍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常用的药剂主要有80%乙蒜素260g/亩,或用土壤菌毒消50%尿酸(0.5-1kg/亩)、农用高锰酸钾等,这些药剂虽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普遍存在用量大、针对性差、持效期短的弊端。
烟梗是烟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料,占烟叶总量的20-30%,我国每年产生数十万吨,由于烟梗中含有大量的焦油,不能直接进行焚烧,近年来对烟梗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烟梗成分与烟叶类似,总N含量1.5-3%,总糖15-20%,总钾2-5%,烟碱含量0.3-2%,含有的高含量烟碱具有除菌除虫的效果,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杀菌除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乙蒜素在防治植物土传病害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乙蒜素在防治植物土传病害中的应用,在于将乙蒜素与烟梗废弃物活性炭混合制备得到混合物,用于防治植物土传病害;所述乙蒜素与烟梗废弃物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30-50)。
所述烟梗废弃物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为:将烟梗废弃物粉碎,经500-700℃碳化1-2h,碳化过程中采用惰性气体保护。
所述烟梗废弃物活性炭中微孔和中孔所占总孔孔容的40-60%。
所述混合物中还包括凹凸棒土,所述乙蒜素、烟梗废弃物活性炭与凹凸棒土的质量比为1:(30-50) :(2-4)。
所述烟梗废弃物活性炭经粉碎制成炭粉后再与乙蒜素混合,所述炭粉粒度为80-200目。
所述混合物的应用方法为:用于苗前一次性施入土壤,用量为1.5-3kg/亩。
所述植物为小麦、玉米、甜瓜、蔬菜。
一种含有乙蒜素的混合物,它为如上所述制备得到的混合物。
本发明采用将乙蒜素与烟梗废弃物活性炭混合使用,用于防治植物土传性病害,与现有技术化学防治相比,具有用量少,持效期长的优点,而且充分利用了烟梗废弃物资源,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了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博联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博联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33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