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竹木重组模具的抽拉式锁具及其操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98723.2 | 申请日: | 201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7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滔;莫光辉;黄建峡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麦笠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N3/20 | 分类号: | B27N3/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厚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5 | 代理人: | 夏柯双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重组 模具 抽拉式锁具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竹木重组模具的抽拉式锁具及其操作方法,所述的抽拉式锁具包括底板(1)、挂钩(2)、压板(3)、拉杆(4),所述的模具(10)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孔(7),连接部II(6)上设置有钩槽(8),拉杆(4)与挂钩(2)形成将拉杆(4)的抽拉动作转化为挂钩(2)的旋转运动的联动机构,通过拉杆(4)的抽拉实现竹木重组模具的开模与锁模。本发明挂钩的设置解决了横向反弹造成的胀模问题,高度方向限位孔挡住挂钩上平面起到了材料防止向上反弹的作用,取代了现有的销钉和螺栓的限位方式,采用抽拉式的操作方法,取消了现有开模时取下销钉和螺栓的操作,简化了竹木重组过程中开模与锁模的操作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竹木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适用于竹木重组模具的抽拉式锁具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林业资源相当匮乏的国家,人均森林蓄积仅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木材,同时我国也拥有十分丰富的竹材资源,但这些速生资源由于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材质较为不均匀,其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并且传统的竹木加工工艺在其生产过程中容易破坏原有材料的纹理,影响了原材料的材性。因此,竹木重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竹木重组一种将竹木材重新组织并加以强化成型的一种重组材料技术。竹木重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原材料的纹理方向,提高了重组竹木纵向强度与尺寸稳定性,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速生材的附加值。
竹木重组通常是通过重组模具通过压制而成,需要将压制的原来放入模具中然后进行锁模。由于压制材料的性能,竹木重组过程中竹木材料在横向和纵向上会出现材料反弹,因此需要进行锁模。现有的锁模方式是通过横向和高度方向上分别使用螺栓和销钉进行锁定,由于螺栓是固定式连接,在横向上由于材料出现反弹会出现涨模,固定式的连接方式无法解决,同时往往需要多人配合,操作十分繁琐,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适用于竹木重组模具的抽拉式锁具及其操作方法,能够解决横向胀模的问题,简化竹木重组模具的操作工艺,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适用于竹木重组模具的抽拉式锁具,安装在模具中,所述的抽拉式锁具包括底板、挂钩、压板、拉杆,压板可拆卸安装在底板上,拉杆可抽拉地安装在底板和压板之间,挂钩可旋转地安装在底板上,挂钩上设置有两个连接部,分别为连接部I和连接部II,连接部I和连接部II绕挂钩的旋转安装点转动,连接部I固定在拉杆上,所述的模具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孔,连接部II上设置有钩槽,锁模时,连接部II旋转穿过限位孔并使钩槽紧密咬合在限位孔中,限位孔同时限制连接部II在拉杆抽拉所在的平面上的横向和纵向的自由度;
拉杆与挂钩形成将拉杆的抽拉动作转化为挂钩的旋转运动的联动机构,通过拉杆的抽拉实现竹木重组模具的开模与锁模。
所述的限位孔并行布置在模具的侧壁上,挂钩的数量与限位孔的数量一一对应,相邻挂钩之间的间隙与相邻限位孔之间的间隙相同。
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导向槽I,挂钩的旋转安装在导向槽I的外侧,拉杆安装在导向槽I中并通过压板压紧。
所述的限位孔为方形孔,连接部II旋转穿过方形孔的部位为平整平面,连接部II的厚度比限位孔的宽度小0.1-0.2mm,连接部II上钩槽的宽度大于模具侧壁厚度1-2mm,限位孔的长度大于连接部II的旋转半径。
所述的压板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上。
它还包括拉板,拉板两侧设置有与拉杆相连的连接部III,拉板的中部设置有底板相连的导向连接部,连接部III通过销钉与拉杆固定,底板上设置有与导向连接部对应的导向槽II。
所述的拉板上设置有握孔。
所述的底板及拉杆上设置有用于挂钩旋转的内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麦笠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麦笠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87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