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01957.8 | 申请日: | 201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7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黄健枫;谭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42 | 分类号: | G06F13/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处理 方法 以及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装置,用于降低接收端的芯片的成本。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的数据确定当前物理层phy时钟,所述当前phy时钟为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传输所述数据时的时钟;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当前phy时钟以及预设的对应关系,设置所述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使得所述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与所述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匹配,其中,发送端通过发送接口向接收端的接收接口传输数据,所述接收端的接收接口所支持的位宽模式至少包括两种位宽模式,所述预设的对应关系为所述至少两种位宽模式与phy时钟范围的一一对应关系。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输位宽是大多数通讯系统中通讯协议的一个通讯参数,接收端的接收接口与发送端的发送接口工作在同一位宽模式下才能进行正常通信或者传输数据,该发送端通过该发送接口与该接收端的接收接口传输数据。因此,如何调整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使得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与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匹配成为通讯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目前,现有的匹配方式为: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集成电路总线(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命令,该I2C命令用于发送端设置其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然后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含有该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信息的I2C命令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该含有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信息的I2C命令之后,然后接收端根据该I2C命令调整其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使得该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与该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匹配。
但是,接收端需要通过I2C通讯才能够实现对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的识别并对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进行相应调整,而I2C通讯需要额外的芯片管脚,导致接收端对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的识别匹配过程需要额外的芯片管脚,导致接收端的芯片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接收端,用于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自动识别匹配发送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从而降低芯片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在发送端与接收端进行图像数据传输之前,发送端会向接收端发送数据,该数据为包含与时钟信号相关的信息的数据,该时钟信号为该发送端与该接收端传输数据的时钟信号,那么接收端接收到该数据之后,可以根据该数据确定当前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时钟,该当前phy时钟为该接收端与该发送端传输该数据时的时钟;然后接收端可以根据该当前phy时钟以及预设的对应关系来设置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使得该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与该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匹配,其中,该发送端是通过该发送接口向该接收端的接收接口传输该数据,该接收端的接收接口所支持的位宽模式至少包括两种位宽模式,该预设的对应关系为该至少两种位宽模式与phy时钟范围的一一对应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可以根据当前phy时钟以及预设的对应关系设置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使得该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与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相匹配,因此,接收端能够自动识别发送端的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然后设置与发送端发送接口的位宽模式匹配的位宽模式,不再需要通过I2C通讯来实现对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的设置,所以不需要额外的芯片管脚,从而降低了接收端的芯片的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端的接收接口所支持的至少两种位宽模式中的各个位宽模式对应的phy时钟范围之间不存在重叠;该接收端可以根据该当前phy时钟以及预设的对应关系设置该接收端的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可以包括:该接收端可以确定与该当前phy时钟位于的phy时钟范围对应的位宽模式为当前位宽模式,然后接收端可以将该接收接口的位宽模式设置为该当前位宽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19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