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05055.1 | 申请日: | 201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7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启同;约翰利斯特;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启同 |
主分类号: | G05F3/26 | 分类号: | G05F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恒流源产生电路 高稳定性 功耗 模拟电路技术 恒流源电路 输出稳定性 核心电路 启动电路 恒流源 有效地 改进 | ||
本发明涉及模拟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包括启动电路和恒流源核心电路。该恒流源产生电路在传统恒流源电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恒流源产生电路稳定性差、功耗较高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输出稳定性和较低的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拟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
背景技术
恒流源产生电路是模拟或数模混合集成电路中的重要模块,它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一个与电源电压无关的恒定的输出电流,高精度、低功耗的恒流源对于整个电路稳定性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恒流源电路的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基于带隙基准电压电路产生恒流源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对温度补偿、工艺偏差调整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然而,在标准CMOS工艺中,由于BJT晶体管实际性能的限制,传统的通过带隙基准电压产生的基准电流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具有功耗高、成本高的缺点,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恒流源产生电路稳定性差、功耗较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包括启动电路和恒流源核心电路;所述启动电路包括MOS管M9、M10、M11、M12和电阻R5、R6,所述恒流源核心电路包括MOS管M1、M2、M3、M4、M5、M6、M7、M8以及电阻R1、R2、R3、R4和电容C1,MOS管M9、M10、M11的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VDD,M9的栅极与漏极相连并连接电阻R5、R6的一端,MOS管M12的漏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栅极连接电源电压VDD且源极接地;MOS管M11的栅极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M10的漏极;MOS管M3、M4的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VDD,栅极相连并连接M10的栅极和M3的漏极;MOS管M5、M6的源极均连接电源电压VDD,栅极相连并连接M6的漏极、M7的漏极以及M8的栅极;MOS管M1的漏极连接M3的漏极,源极通过电阻R1接地,栅极连接M2的栅极、M5的漏极、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M4的漏极、M11的漏极、M2的漏极以及M7的栅极,M2的源极接地,M7的源极通过电阻R3接地;MOS管M8源极连接电源电压VDD,漏极即为恒流源IREF的输出端。所述MOS管M3、M4、M5、M6、M8、M9、M10、M11为PMOS管,所述MOS管M1、M2、M7、M12为NMOS管。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恒流源产生电路稳定性差、功耗较高的问题,在传统的恒流源电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具有较高的输出稳定性和较低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恒流源产生电路的输出电流随温度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的恒流源产生电路,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启同,未经李启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50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准电压输出电路
- 下一篇:一种天然气智能远程管理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