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性聚氨酯及其作为降低皮革中游离甲醛的复鞣剂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0383.0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48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川;闫转;刘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18/66 | 分类号: | C08G18/66;C08G18/48;C08G18/32;C08G18/12;C08G18/44;C14C3/22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2 | 代理人: | 刘华 |
地址: | 71002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性 聚氨酯 及其 作为 降低 皮革 游离 甲醛 鞣剂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性聚氨酯,首先将二异氰酸酯、端羟基聚合物、阳离子扩链剂和催化剂混合均匀,并通过预聚反应制备出含叔胺基的端异氰酸酯基聚氨酯预聚体,接着以含有端羟基和磺酸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小分子为阴离子扩链剂,通过封端反应制备得到同时含有叔胺基和磺酸基的两性聚氨酯。本发明还公开作为降低皮革中游离甲醛的复鞣剂的用途,向两性聚氨酯中加入中和剂和水,制成两性聚氨酯乳液,即可作为复鞣剂使用。该复鞣剂用于皮革的复鞣工序时,能使皮革中游离甲醛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聚氨酯,涉及一种两性聚氨酯及其作为降低皮革中游离甲醛的复鞣剂的用途。
背景技术
两性聚氨酯由于其较强的耐酸碱性,良好的耐菌性和生物降解性以及和其他类型聚氨酯材料良好的配伍性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将其应用于皮革复鞣工艺中时,能有效地解决皮革松面的问题,使皮革丰满、柔韧、有弹性,并能提高后续阴离子材料的结合率。
和秀文,周建飞,在《两性聚氨酯复鞣剂的应用方法及原理探索》(皮革科学与工程,2017, 27(1) : 5-12)中,将合成的两性聚氨酯(ZPU)用于铬鞣革复鞣工序可提高皮革的 Zeta 电位和 p I,减弱皮革的负电性,提高了皮革对阴离子湿整饰材料的吸收率。
兰云军,柴玉叶,在《PUR-A两性聚氨酯复鞣填充剂的合成与结构表征》(中国皮革,2002, 31(13) : 9-12)中,合成了PUR-A两性聚氨酯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目前,合成的两性聚氨酯复鞣剂的功能主要有能提高后期染料的上染率,能使皮革增厚,柔软,有较好的选择填充性,无败色效应,具有可降低皮革中游离甲醛的两性聚氨酯复鞣剂尚未有相关研究。
皮革制品中的游离甲醛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之一,可能会诱发癌症,促进癌症进程,因此各国对皮革制品游离甲醛含量有严格的规定。
表1是不同国家或标准对皮革制品中游离甲醛的限量标准。
目前报道的降低皮革中游离甲醛的方法不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物理方法降低皮革中的游离甲醛
刘显奎,韦娜,在《皮革中甲醛含量测定问题综述》(中国皮革,2004, 33(1) : 39-41)中提出,调整机械操作如水洗、干燥操作;加强机械操作,如强烈的水洗、高的干燥温度、增加转鼓容量或者增加旋转速度等,均可减少皮革中的甲醛含量。
周文科在《水对毛皮中甲醛含量的影响研究》(西部皮革,2012, 34(2) : 44-45)中得出,水分子的运动以及高温环境均会促使毛皮中与胶原蛋白结合的甲醛因化学键断裂而被释放出来,毛皮在空气中自然放置甲醛含量变化并不显著,而经过水浸泡之后,甲醛释放量大幅提升,因此水洗及高温操作均可以减少甲醛含量。
2. 利用化学方法降低皮革中的游离甲醛
使用甲醛捕获剂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研究最多的去除皮革和毛皮中甲醛的化学方法。甲醛捕获剂能与甲醛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生成另外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从而减少皮革和毛皮中的甲醛含量。甲醛捕获剂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氨或氨基衍生物、强氧化性物质、含α-氢的化合物、多孔无机填料及单宁、淀粉、酪素或其他天然物质等。
Kakkar R,Kapoor N P,在《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offormaldehyde on magnesium oxide nanosurface: size effects and the role of lowcoordinated and defect sites》(PhysChem B, 2004, 108: 18140 -18148)中对甲醛在纳米氧化镁上的吸收进行了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03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