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紧凑型耐宽负荷冲击的VOCs吸脱附-净化一体化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11169.7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2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邬坚平;张钢锋;呼佳宁;费波;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86;B01D53/4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风口 脱附 吸附风机 一体化装置 脱附风机 脱附通道 吸附通道 进风口 宽负荷 净化 分子筛 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监测单元 耐负荷冲击 废气处理 企业生产 气密性好 实际工况 实时监测 运行稳定 排出物 排出 吸附 废气 节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紧凑型耐宽负荷冲击的VOCs吸脱附‑净化一体化装置及方法,包括:设置有第一、第二进风口,第一、第二出风口的吸脱附单元;设置于第一进风口的吸附风机;设置于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废气在线监测单元;设置于第二出风口的脱附风机。打开吸附通道,关闭脱附通道;开启吸附风机,净化挥发性有机物,实时监测排出物浓度;判断第二出风口排出的气体的浓度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值;若大于第一设定值,则关闭吸附通道,打开脱附通道;关闭吸附风机、开启脱附风机,对固定床分子筛进行脱附。本发明能有效吸附VOCs组分;且气密性好,运行稳定;可根据实际工况调整废气处理负荷,节约成本;还具有结构紧凑、耐负荷冲击的优点,适用于企业生产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挥发性有机物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紧凑型耐宽负荷冲击的VOCs吸脱附-净化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在很多情况下采用一种净化技术往往难以达到排放要求,且不经济。因此,在有机废气治理过程中,多采用两种或多种净化技术的组合工艺。一方面可以满足废气排放要求,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净化设备的运行费用。沸石转轮吸附技术常与催化燃烧或高温焚烧技术进行组合,针对低浓度、大风量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治理,形成沸石转轮吸附+催化燃烧技术。
沸石转轮吸附+催化燃烧处理技术处理系统,吸附装置1包括壳体11、转轮12、皮带13、马达14、密封圈15及隔板16,所述转轮12安装于所述壳体11中,并通过所述密封圈15实现转轮的密封,所述皮带13及所述马达14控制所述转轮12旋转,所述隔板16固定旋转的圆心,其中,所述转轮12是用分子筛、活性碳纤维或含碳材料制备的瓦楞型纸板组装起来的沸石转轮。吸附与脱附气流的流向相反,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实际处理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技术不过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所述转轮12(吸附元件)以及系统关键部位连接技术不过关,吸附与脱附的窜风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设备性能不稳定;如图1所示,所述转轮12于所述壳体11之间通过所述密封圈15密封,但是密封圈的密封性能等不到保障。
(2)沸石转轮吸附+催化燃烧处理技术在处理低浓度、大风量的VOCs污染物时存在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去除效率低等问题。
(3)沸石转轮吸附+催化燃烧处理技术不能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间歇性等特殊生产工况合理地调节废气处理负荷,容易造成浪费,给企业生产成本带来较大压力;传统技术主要以稳定的处理较大负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VOCs废气,而企业生产工况多为间歇性,废气浓度变化大,因此容易造成大量的浪费,不能根据实际工况合理调节处理负荷。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同时处理用于挥发性有机废气吸脱附,并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工况,合理调节废气处理负荷的吸附装置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型耐宽负荷冲击的VOCs吸脱附-净化一体化装置及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吸附装置的密封性差、不可调节废气处理负荷、运行成本大、去除率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吸脱附单元,所述吸脱附单元至少包括:
第一箱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两端的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介于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固定床分子筛;
其中,所述第一腔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腔体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提供吸附通道,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提供脱附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箱体为柱形或锥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为空腔。
优选地,所述第二腔体为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11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