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识别光学组件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12668.8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7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蒋千年;涂小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宇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茂达智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94 | 代理人: | 夏龙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玻璃 生物识别 感光芯片 光学组件 透镜组 对角 光学装置 亮度光圈 焦距 感光面 滤光片 物侧面 感光 物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识别光学组件,自物侧依次包括平板玻璃组、含有亮度光圈的透镜组、滤光片和感光芯片,所述平板玻璃组包括第一平板玻璃,并满足以下条件式:TTL/f<10.3;D/f<4.2;其中,TTL是第一平板玻璃物侧面到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之间的距离,f是透镜组的焦距,D是感光芯片的感光面的对角长度。本发明提供的生物识别光学组件,具有性能好、结构紧凑、小巧的特点。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生物识别光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识别光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物识别光学组件以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的到来,人们对健康、安全、新事物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移动领域的全面屏兴起,因电容指纹识别占据屏幕的空间,不利于用户体验,迫使指纹识别的区域由屏上移到屏下成为必然,屏下光学识别亦成为一种趋势;又如,各种可穿戴应用需要对生物的血管照影成像来判读生物的各种特征如静脉的形状、血流速度变化、心率变化、血液各种参数等;再如,生物虹膜纹理的识别,如斑点、条纹、细丝、冠状、隐窝和眼球病变等。
然而,如何将屏下光学指纹识别系统微薄化集成化是屏下指纹识别的技术难点,同时将芯片逐步缩小又有利于降低整个系统中芯片的成本,在较小的空间如何取得优质影像更是技术难点,各种可穿戴产品的轻便需求亦需要功耗降低、部件微小化来提高用户的体验,生物光学识别系统的微小化有利于生物血管照影识别装置和生物虹膜识别装置的小型化,从高昂的大型设备转化为大众消费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识别光学组件,具有结构紧凑、小巧的特点。
本发明公开的生物识别光学组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物识别光学组件,自物侧依次包括平板玻璃组、含有亮度光圈的透镜组、滤光片和感光芯片,所述平板玻璃组包括第一平板玻璃,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TTL/f<10.3;
D/f<4.2;
其中,TTL是第一平板玻璃物侧面到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之间的距离,f是透镜组的焦距,D是感光芯片的感光面的对角长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平板玻璃组还包括第二平板玻璃,所述第二平板玻璃设于第一平板玻璃和含有亮度光圈的透镜组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含有亮度光圈的透镜组包括亮度光圈和第一透镜。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含有亮度光圈的透镜组还包括第二透镜。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亮度光圈设于第一透镜和平板玻璃组之间,所述第一透镜设于亮度光圈和第二透镜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透镜设于亮度光圈和平板玻璃组之间,所述亮度光圈设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透镜为一面为非球面的透镜。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透镜为塑料透镜。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生物识别光学组件的有益效果是:TTL/f<10.3确保结构紧凑、扁平,D/f<4.2,利于芯片尺寸微小化,透镜组将第一平板玻璃前的生物特征成像在芯片的感光面上,获得最佳成像效果,能有效解决屏下结构对成像质量的干扰,便于便携移动设备上的应用。
本发明还公开生物识别光学装置,可用于用于屏下指纹识别、血管照影识别和虹膜识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生物识别光学组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生物识别光学组件实施例一的MTF曲线性能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宇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宇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26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