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层气井煤粉粒子抑制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4686.X | 申请日: | 201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4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发明(设计)人: | 麻金海;孔淑玲;方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3/22 | 分类号: | C09K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层 气井 粒子 抑制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苄基氯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的煤层气井中煤粉粒子抑制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为起始原料,首先将其与等量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发生环氧开环取代反应,然后再与两分子的苄基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含季胺侧链的甲基丙烯羧酯单体;将该单体与一定量的N,N‑二甲基丙烯酰胺在水中共聚,制备出了具有理想的抑制煤尘能力的聚合物水溶液,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提供了一种制备消除煤层水中煤尘堵塞的煤尘粒子抑制剂的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煤层气开采助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包括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苄基氯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的煤层气井中煤粉粒子抑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煤粉的控制是煤层气井排采中的重要环节,过量煤粉产出引起的机械故障将导致频繁检泵作业,从而产生大幅度的井底压力波动而破坏气、水、煤粉流态的连续性进而影响井的产气潜力,增加排采成本。煤层气绝大部分以吸附的方式储存在煤基质中,需要降低储藏压力才能使煤层气解吸,煤储藏特点决定了煤层气井排采中的核心是井底压力和煤粉的控制。煤粉是在钻井工程及排采扰动作用下引起煤层失稳破坏而产生的,按煤粉来源可分为钻井残留煤粉、井壁失稳产生的煤粉和煤基质破裂产生的煤粉。煤粉中含有大量粘土矿物,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矿物,其中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高岭石和伊利石通过运移堵塞渗流通道,降低煤储层渗透性;另外煤层气井多采用裸眼完井方式,在排采过程中煤粉随水、气运移至生产直井井筒,造成对筛管、排采泵的堵塞。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一是采用具有较大的携粉能力螺杆泵排采;二是接防砂尾管,并结合油套环空注水稀释煤粉;三是采用表面活性剂解除堵塞。但上述三种措施仅能够解决煤粉粒径小,水中煤粉含量少,堵塞轻微的部分情况,对于大多数采气井仍然需要平均3个月周期性地检泵作业,不但使产量严重下降,还大大增加了开采成本。因此,研制一种能够抑制煤粉产生和运移的煤粉抑制剂对煤层气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和粘土分别属于疏水性物质和亲水性物质,同时具有与煤和粘土产生较强作用力的两亲大分子能够吸附于煤粉表面,并将煤粉粒子捆绑固结在一起,从而阻止煤粉的运移。苄基是一种疏水性基团,能够与疏水性的由多环芳烃组成的煤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产生较强的结合;而季胺离子是一种亲水性基团,能够与带负电的粘土颗粒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产生较强的结合。
本发明以包括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苄基氯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制备了一种侧链含季胺离子和苄基的阳离子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煤粉吸附抑制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为起始原料,首先将其与等量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发生环氧开环取代反应,然后再与两分子的苄基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含季胺侧链的单体;将该单体与一定量的N,N-二甲基丙烯酰胺在水中共聚,制备出了具有理想的抑制煤尘能力的聚合物水溶液,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提供了一种制备消除煤气井中煤粉堵塞的煤粉粒子抑制剂的新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将0.2mo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00g氢氧化钠和100ml蒸馏水加入500ml四口反应瓶中,搅拌溶解,水浴升温至65℃,通入氮气10分钟,氮气保护下缓慢滴加0.2mol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需要2小时,滴完后继续保温反应2小时,然后再分别缓慢滴加0.35mol苄基氯和50g3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需要3小时,滴完后继续保温反应3小时,冷却至室温,生成淡黄色均匀液体;
(2)将0.00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和0.1molN,N-二甲基丙烯酰胺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然后加入到(1)中,通入氮气5分钟,升温至60℃,氮气保护下,再加入5g0.05%的过硫酸铵水溶液,保温反应3小时,生成黄色透明粘稠液体。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未经青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46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