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用于土壤改良的溶磷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7589.6 | 申请日: | 201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14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莫测辉;喻乐意;冯乃宪;李彦文;蔡全英;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9K17/14;C05F11/08;C12R1/3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崔红丽;陈燕娴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土壤改良 溶磷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株用于土壤改良的溶磷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所述菌株为Pseudomonas prosekii YLYP6,于2017年06月28日保藏于中国武汉市武汉大学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CCTCC NO:M2017390。该菌株补充了溶磷菌的微生物资源库,该菌株培养条件及方法简便易行,且溶磷能力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且能够在土壤中保持持久溶磷活性,适应能力强,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适于作为微生物菌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用于土壤改良的高效溶磷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不仅参与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组成,而且以各种途径参与植物体内的生理代谢活动,决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中磷素缺乏是目前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我国土壤中可利用磷素占土壤含磷量比重低于5%,远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通过施用磷肥来补充。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肥效转化慢,目前我国磷肥利用率仅为10~25%,大部分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Ca2+、Fe3+、Al3+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而沉积,固定于土壤。据报道,目前我国积累在土壤中的磷超过13万吨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长期施用磷肥会导致土壤中缓效磷的富集,在增产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并且导致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磷素缺乏及利用率低是我国农业产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参与土壤中磷素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推动土壤中磷素的有效利用。从自然界中筛选高效溶磷菌能够有效开发和利用土壤中被固定的磷素,是解决土壤磷素缺乏和土壤因过量化学肥料施用导致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高效溶磷菌的研究及其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增强作物的抗性,增加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调节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平衡,对培育和提升土壤生态肥力、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高效溶磷菌。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高效溶磷菌的应用。
利用上述溶磷菌可以高效地将土壤中难溶磷转换为有效态,可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具有高效溶解难溶性无机磷功能的细菌,可用于将土壤中难溶性磷溶解出来,有效解决土壤供磷不足的难题,减少化肥施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株高效溶磷菌,命名为Pseudomonas prosekii YLYP6,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
所述的高效溶磷菌为Pseudomonas prosekii YLYP6,其保藏信息:保藏单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日期2017年06月28日,保藏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CCTCC NO:M 2017390。
菌体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为:菌体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有芽孢,芽孢中生或偏端生,芽孢呈椭圆形;菌体单个或成对排列。在蒙金娜(PVK)固体培养基和LB固体培养基上均长势良好,30℃培养24h,菌落呈淡黄色,菌落扁平隆起,边缘高于中心,表面光滑不透明,边缘不整齐,湿润(图1);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长杆状,菌体平均长度为2~3μm,平均宽度0.2~0.4μm,见图2,生理生化实验结果见表1。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Pseudomonas prosekii YLYP6在溶解难溶磷酸盐中的应用。
所述的难溶性磷酸盐为磷酸钙、磷酸铝或磷酸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75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