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陶瓷混凝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21336.6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9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宿晓如;罗冬梅;谢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粗骨料 混凝土 陶瓷 陶瓷颗粒物 弹性模量 质量百分比 再生 本质问题 颗粒物 细骨料 替代 掺入 减小 水泥 表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陶瓷混凝土,其原料包括水、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其中所述的粗骨料为加入陶瓷颗粒物的陶瓷粗骨料,在该粗骨料中,所述陶瓷颗粒物占整个粗骨料的质量百分比为30~100%。本发明通过在现有技术的普通混凝土的基础之上,用陶瓷晶颗粒物替代普通混凝土的部分粗骨料,将陶瓷颗粒物作为粗骨料的一部分或全部掺入混凝土中,改善了普通混凝土自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较差的本质问题,实践证明,随着替代率的增加,陶瓷混凝土强度先减小后增加;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表现出一致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的再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再生陶瓷混凝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陶瓷产量大幅度增长。传统陶瓷的主要原料是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物原料,我国陶瓷产业每年消耗的黏土、长石、石英等天然矿物总量已达到1.3亿吨以上,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在产量猛增的同时,陶瓷废料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多。因为从原料处理、混料、球磨到坯体制备、成形、干燥等全过程都会产生废料,包括坯体废料、废釉料、半成品废料、烧成废料、废石膏、废匣钵及废棚板等。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陶瓷废料的年产量估计在1000万吨左右。大量的陶瓷废料不仅让企业为如何处理而头疼,也让政府为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大伤脑筋,如何将之变废为宝,成为了整个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因此,业内有识之士认为将其中所含的大量混凝土、烧结砖、蒸压砖、陶瓷等块体材料破碎处理后作为骨料再利用,不仅可节省天然骨料资源、缓解骨料供求矛盾,还能保护骨料产地的生态环境,解决建筑废弃物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对节省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普通的再生陶瓷混凝土抗压能力低,弹性模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多次实验得出一种抗压能力强的再生陶瓷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皆优于普通混凝土,并解决解决废旧陶瓷堆积问题,缓解混凝土原材料紧张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再生陶瓷混凝土,其原料包括水、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其中所述的粗骨料为加入陶瓷颗粒物的陶瓷粗骨料,在该粗骨料中,所述陶瓷颗粒物占整个粗骨料的质量百分比为30~100%。
作为对上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陶瓷颗粒物占整个粗骨料的质量百分比为70%。
作为对上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陶瓷颗粒物的粒度为5~20mm。
作为对上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水、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在再生陶瓷混凝土中的配合质量比为185:370:645.75:1199.2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在现有技术的普通混凝土的基础之上,用陶瓷晶颗粒物替代普通混凝土的部分粗骨料,将陶瓷颗粒物作为粗骨料的一部分或全部掺入混凝土中,改善了普通混凝土自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较差的本质问题,另外,再生陶瓷混凝土不仅可以起到降噪隔音的作用,更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建筑的室内温度,并且能够使废旧陶瓷发挥更大的再次利用价值,减缓了废旧陶瓷对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状况;另一方面,本发明通过实验得出再生陶瓷混凝土中陶瓷的最佳掺入量,从而使得陶瓷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粘接牢固程度明显提高,并且最大程度的提升了再生陶瓷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使得再生陶瓷混凝土的使用前景可以更加广泛。实践证明,随着替代率的增加,陶瓷混凝土强度先减小后增加;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表现出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不同龄期随替代率的抗压强度变化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13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