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地蛆类害虫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22874.7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3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丁纪超;高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沃特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C05F17/00;C05G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高志军 |
地址: | 4637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孢白僵菌 锯末 腐殖酸 牛粪 制备 配比为 生物有机肥 地蛆 害虫 发酵 抗病虫害 保水性 抵抗力 通透性 防治 侵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地蛆类害虫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它包括组成成分和制备方法,所述组成成分为牛粪、锯末、腐殖酸和球孢白僵菌,所述组成分的配比为每100份中含牛粪75‑80份、锯末10‑15份、腐殖酸4‑7份、球孢白僵菌3‑6份,所述制备方法分为配料、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发酵、混合,所述组成分的配比为每100份中含牛粪78份、锯末13份、腐殖酸5份、球孢白僵菌5份,所述组成分的配比为每100份中含牛粪75份、锯末10份、腐殖酸4份、球孢白僵菌3份;本发明具有改善通透性和保水性、提高抵抗力和增强植物抗病虫害的侵染能力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有机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地蛆类害虫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地蛆是对危害农作物和蔬菜地下部分的花蝇科幼虫的统称,又称根蛆;我国常见的有:地蛆种蝇,葱蝇,萝卜蝇,小萝卜蝇;蛆是各种蝇类幼虫的总称,其种类很多,因其成虫(蝇)一般不会直接为害蔬菜,为害蔬菜幼苗的是它们的幼虫,所以地蛆列为蔬菜的地下害虫之一;在我国常见的地蛆有种蝇的幼虫、萝卜蝇的幼虫、小萝卜蝇的幼虫和葱蝇的幼虫四种;种蝇在国内各地都有发生,葱蝇在东北、华北较多,萝卜蝇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内蒙古等地;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在分类上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是一种广谱性昆虫病原真菌,其致病性强,杀虫范围广,是国内外广泛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杀虫真菌之一,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一种昆虫病原真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地蛆类害虫对植株的危害,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地蛆类害虫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治地蛆类害虫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它包括组成成分和制备方法,所述组成成分为牛粪、锯末、腐殖酸和球孢白僵菌,所述组成分的配比为每100份中含牛粪75-80份、锯末10-15份、腐殖酸4-7份、球孢白僵菌3-6份,所述制备方法分为配料、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发酵、混合。
所述组成分的配比为每100份中含牛粪78份、锯末13份、腐殖酸5份、球孢白僵菌5份。
所述组成分的配比为每100份中含牛粪75份、锯末10份、腐殖酸4份、球孢白僵菌3份。
所述组成分的配比为每100份中含牛粪80份、锯末15份、腐殖酸7份、球孢白僵菌6份。
所述制作工艺中的粘合为通过加入水,将原料调和成泥状物。
所述配料为将牛粪、锯末、腐殖酸混合均匀,在混合过程中加入有益微生物菌剂。
所述第一次发酵为将混合均匀的物料进行发酵,最慢在7天内达到50-70℃,之后发酵温度保持在40-50℃,发酵时间15天内,发酵过程进行翻抛,翻抛是每16-20小时翻抛一次。
所述第二次发酵:第一次发酵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发酵,发酵时间为25-30天,发酵温度为40-55℃,发酵期间进行翻抛;翻抛是每5天翻抛一次。
所述混合为发酵是将物料中接种球孢白僵菌后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在室内或专用发酵车间进行,总发酵时间为40-45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中所述的球孢白僵菌的致病机理主要是分生孢子通过表皮降解酶作用,芽管穿透害虫体壁,并在害虫体内增殖,吸取害虫体内水分和养分满足自身菌丝生长,最终致使害虫体内生理代谢紊乱或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能提高植物对地蛆类害虫的抵抗力,增强植物抗病虫害的侵染能力;本发明具有改善通透性和保水性、提高抵抗力和增强植物抗病虫害的侵染能力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沃特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沃特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28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