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同种材料多重独立信号的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30324.X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53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孙柏;王辉;邓阳红;范萍;鲁永鹏;张靖敏;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12 | 分类号: | G01N27/12;G01N21/7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段晓微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同种 材料 多重 独立 信号 有机 污染物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同种材料多重独立信号的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包括:将反应室内的目标陶瓷基板加热到预设温度;将待测物在载气的带动下以预设流速流入反应室,通过纳米敏感材料对待测物进行吸附,通过纳米敏感材料的催化特性使待测物与氧气发生催化发光反应;获取纳米敏感材料的目标电导率,获取催化发光反应过程中发出的光的目标光参数;将目标电导率代入目标电导率与有机物对应关系数据库中,得到与目标电导率对应的第一类有机物,将目标光参数代入目标光参数与有机物对应关系数据库中,得到与目标光参数对应的第二类有机物,将第一类有机物和第二类有机物进行比对,输出第一类有机物与第二类有机物均包含的有机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污染物敏感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同种材料多重独立信号的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有机污染物的标准检测程序主要分为采样和分析两个过程,即先将有机污染物吸附到气体抽样器上,然后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再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或毛细管电泳等方法分析。这几种分析方法尽管能够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准确检测,但是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且要求精密的仪器、良好的试验环境和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
有机污染物种类很多,还存在着很多结构及性质类似的有机物,当使用传统半导体传感器进行检测时,其固有的灵敏度较低和选择性差的缺点将很容易导致误判漏判的发生,阵列技术虽能提高整体的灵敏度和识别率,但由于其往往都是基于同一类型的传感器,其选择性也容易出现盲区。传感器阵列还存在着造价高、校准难、稳定性差的弱点,如:多个传感元件不利于仪器的稳定性,其中一个传感单元如果发生漂移就会影响最终分析结果;多个传感元件不利于降低仪器的制造成本和仪器的小型化;在测试前若要对传感元件进行校准,传感元件越多所耗费时间则相应增多,从而会导致操作更加复杂,不利于分析速度的提高,因此很难以大范围应用于实际检测中。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同种材料多重独立信号的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同种材料多重独立信号的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包括:
S1、将反应室内的目标陶瓷基板加热到预设温度;
S2、将待测物在载气的带动下以预设流速流入反应室,通过目标陶瓷基板上预设的纳米敏感材料对待测物进行吸附,通过目标陶瓷基板上预设的纳米敏感材料的催化特性使待测物与氧气发生催化发光反应;
S3、获取吸附待测物后纳米敏感材料的目标电导率,获取待测物在与纳米敏感材料的催化特性下与氧气发生催化发光反应过程中,发出的光的目标光参数;
S4、将目标电导率代入预设的目标电导率与有机物对应关系数据库中,得到与目标电导率对应的第一类有机物,将目标光参数代入预设的目标光参数与有机物对应关系数据库中,得到与目标光参数对应的第二类有机物,将第一类有机物和第二类有机物进行比对,得到第一类有机物与第二类有机物均包含的有机物并输出,输出的有机物即为待测物的污染物。
优选地,在步骤S2中,将待测物在载气的带动下以预设流速流入反应室之前,还包括:通过易挥发的溶剂对待测物进行溶解,通过气泵对溶解后的待测物进行采样。
优选地,步骤S3中,所述目标光参数,具体包括:光的波长、波形和强度。
优选地,步骤S3,在获取吸附待测物后纳米敏感材料的目标电导率的预设时间后,还包括:获取吸附待测物后纳米敏感材料的第二电导率。
优选地,步骤S4,还包括:将第二电导率代入预设的第二电导率与有机物对应关系数据库中,得到与第二电导率对应的第三类有机物,将第一类有机物、第二类有机物和第三类有机物进行比对,得到第一类有机物、第二类有机物和第三类有机物均包含的有机物并输出,输出的有机物即为待测物的污染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03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