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齿轮箱清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31505.4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6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新;詹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朗博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3/04 | 分类号: | B60S3/04;G01N21/84 |
代理公司: | 山东三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8 | 代理人: | 肖太升;高洋 |
地址: |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齿轮箱 清洗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轮箱清洗系统。其包括:齿轮箱进油口接头、纳米微气泡发生器、油箱、滤油器、第一泵和齿轮箱出油口接头,齿轮箱进油口接头连接纳米微气泡发生器的出液端,纳米微气泡发生器的进液端连接第一管路且第一管路伸入至油箱中,滤油器的出液端连接第二管路且第二管路伸入至油箱中,进液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泵的出液端;第一泵的进液端通过管路与齿轮箱出油口接头相连接,第一泵和纳米微气泡发生器由电机驱动。一方面纳米微气泡可以在溶液中较长时间存留,特别适合齿轮箱不拆解清洗,纳米微气泡通过空化作用使附着在齿轮箱内部的油腻、杂质剥离,再一方面具备在线检测功能,可以边循环边检测,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轮箱清洗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在行驶一定里程后需要检修,很多时候齿轮箱检修要在不拆解情况下检修清洗。现阶段主要用一个进油口一个出油口,循环来清洗,但往往沉淀油腻清洗不净,这样缩短齿轮箱使用寿命,同时给车辆运行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齿轮箱清洗系统,纳米微气泡发生器产生纳米微气泡可以在溶液中较长时间存留,同时在溶液中随溶液流动,而非像超声直线传播,所以特别适合齿轮箱不拆解清洗,纳米微气泡通过空化作用使附着在齿轮箱内部的油腻、杂质剥离,利用齿轮箱清洗系统的循环使油腻、杂质排出齿轮箱,同进具备在线检测功能,通过油质在线检测仪可检测油中杂质含量,可以边循环边检测,效率高,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齿轮箱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轮箱进油口接头、纳米微气泡发生器、油箱、滤油器、第一泵和齿轮箱出油口接头,所述齿轮箱进油口接头通过管路连接纳米微气泡发生器的出液端,所述纳米微气泡发生器的进液端连接第一管路且第一管路伸入至油箱中,所述滤油器的出液端连接第二管路且第二管路伸入至油箱中,滤油器的进液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泵的出液端;所述第一泵的进液端通过管路与齿轮箱出油口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一泵和纳米微气泡发生器由电机驱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回油滤油器,所述滤油器的出液端通过第二管路与回油滤油器的进液端相连接,所述回油滤油器的出液端连接管路且该管路伸入至油箱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在线检测支路,所述在线检测支路包括:阀、消泡器、第二泵和油质在线检测仪,所述阀的进液端与齿轮箱出油口接头相连通,所述阀的出液端与消泡器的进液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消泡器的出液端通过管路与第二泵的进液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泵的出液端与第二管路相连通,所述油质在线检测仪对由第二泵的出液端排出的液体进行杂质检测,所述第一泵和滤油器组成第一支路,所述在线检测支路与第一支路相并联,所述第二泵由电机驱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油箱上设置有空气滤清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吸油滤油器,所述吸油滤油器通过管路与纳米微气泡发生器的出液端相连接,所述吸油滤油器设置于油箱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油箱上设置有指示液位及液温的液位温度计。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泵和第二泵为叶片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阀为电磁阀。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用于检测油箱内油温并将检测的温度信号向外传递的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一方面纳米微气泡发生器产生纳米微气泡可以在溶液中较长时间存留,同时在溶液中随溶液流动,而非像超声波直线传播,所以特别适合齿轮箱不拆解清洗,纳米微气泡通过空化作用使附着在齿轮箱内部的油腻、杂质剥离,利用齿轮箱清洗系统的循环作用使油腻、杂质排出齿轮箱,再一方面具备在线检测功能,通过油质在线检测仪可检测油中杂质含量,可以边循环边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朗博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朗博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15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