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水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31778.9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42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奉保华;陶龙兴;符冠富;陈婷婷;张彩霞;符卫蒙;李光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夏艳 |
地址: | 3114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水稻 组培苗 移栽 成活率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水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培养方法,通过组培苗清洗、激素处理、土壤准备、移栽与环境管理和水肥管理等步骤完成。本发明通过农艺措施的创新与植物生长激素应用技术的结合,有效解决了水稻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基本没有保证的难题,应用本技术发明后水稻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在85%以上,移栽后的水稻组培苗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成穗率与结实率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快速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水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组织培养是在人为创造的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离体器官(如根、茎、叶、茎段、原生质体)、组织或细胞置于培养基内,并放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连续培养以获得细胞、组织或个体的技术。这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生物、医药的研究。水稻组培苗就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水稻遗传转化幼苗,一般生长在灭菌并封闭的试管或培养瓶中,在严格的光温等条件下生长。
水稻组培苗非常幼嫩,移栽(移出封闭的试管或培养瓶)后不易成活。应用传统方法,水稻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基本没有保证,一般情况下移栽后的成活率不足50%。即使成活了,其后期生长滞钝,成穗率低,穗子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目的在于解决水稻组培苗移栽后不易成活的技术难题,提供一种提高水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培养方法,本发明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率,移栽后的水稻组培苗根系发达,植株健壮。
本发明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提高水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组培苗清洗
利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配方浸泡组培苗2天后,用20-25℃自然水清洗,去除组培苗根部的营养液,预防移栽后组培苗根系霉变的发生;
2)激素处理
将清洗过的组培苗放入试管中,加含有脱落酸的自然水没过根部,在温室遮荫条件下培养1-2天,移栽前在苗叶面喷施赤霉素溶液,保持温度并用用黑纱网遮阳;
3)土壤准备
用水稻田土壤,每桶装干土7~10公斤,装土后加水并捣碎均匀,后在温室静置2天,以便土壤增温与浮土沉淀平衡;
4)移栽与环境管理
移栽时单本种插,移栽深度以土壤刚好盖住秧苗根部为宜,秧苗移栽后灌1-2厘米浅水,用黑纱网遮阳一周后,揭除黑纱网在温室自然光照下培养;
5)水肥管理
移栽后4周后灌浅水并施水稻专用复合肥10-15粒/盆,自然落干后保持干湿交替的土壤环境,施肥一周后即可大田种植。
所述的自然水为经过太阳照晒5天的自来水。
所述的自然水中含有脱落酸的含量为10~100mg/L。
所述的赤霉素溶液的浓度为1~10mg/L,喷施条件为每苗叶面喷施赤霉素溶液2~5ml。
所述的黑纱网遮阳的条件为达到正常光照的1/10光照强度,以避免阳光直射。
所述的移栽与环境管理中还包括移栽15天后加浅水耘土一次,耘土后自然落干至土壤出现细小裂缝后再上水,之后保持干湿交替土壤环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技术通过农艺措施的创新与植物生长激素应用技术的结合,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应用本技术发明后水稻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在85%以上,移栽后的水稻组培苗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成穗率与结实率显著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未经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17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出苗率高的水稻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稻鱼生态免耕综合种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