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复合导电锦纶纤维的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37289.4 | 申请日: | 201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2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顾洪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涤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0 | 分类号: | D01F6/90;D01F1/09;D01D1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诚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3 | 代理人: | 郑丽玲 |
地址: | 215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锦纶 制备工艺 石墨烯 导电 纤维 复合 导电性能 拉伸定型 力学性能 生产效率 物理性能 预网络 主网络 纺丝 卷绕 熔融 上油 冷却 计量 制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复合导电锦纶纤维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熔融—计量、纺丝—冷却、上油—预网络—拉伸定型—主网络—卷绕—成品。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满足石墨烯复合导电锦纶纤维的制造需求,提高产品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且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锦纶纤维的制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石墨烯复合导电锦纶纤维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石墨烯的厚度约为0.335nm,它的厚度近似于单层碳原子的厚度,是目前已知最薄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又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的二维自由态原子晶体,其具有完美的大共轭体系和最薄的单层原子厚度的结构,它是构筑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三维体相石墨等sp 杂化碳的基本结构单元,石墨烯的很多奇异的电子及机械性能,引起了诸多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据研究表明,石墨烯材料的透光率接近97.7%,可以说是近似于完全透明,且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机械强度、独特的光电学性能以及超强的电子传导能力等,同时,石墨烯拥有非常优异和独特的光、电、磁、机械等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使得石墨烯材料在化学修饰电极、新型储能材料、生物传感器、催化剂、生物医学等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研究及应用。
近年来,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力学、电学、热学性能也受到了纺织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纺织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功能纺织品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生纤维素纤维在纺织领域应用广泛,将石墨烯混入溶解的纤维素溶液制得的石墨烯纤维素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提高了传统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附加值,石墨烯复合纤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石墨烯的流动性较差,现有的锦纶纤维的制备方法不适用于石墨烯复合锦纶纤维的制备,急需一种新的制备工艺来解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石墨烯复合导电锦纶纤维的制备工艺,能够满足石墨烯复合导电锦纶纤维的制造需求,提高产品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且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石墨烯复合导电锦纶纤维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00)熔融:以锦纶切片和石墨烯为原料,经螺杆熔融成纺丝原液;
(200)计量、纺丝:纺丝原液经计量泵调节流量后由喷丝头挤出纺丝成型,制得纤维丝束;
(300)冷却、上油:采用热风设备对纤维丝束进行吹风冷却,然后采用锦纶油剂进行上油处理;
(400)预网络:上油后的纤维丝束经过预网络器进行预网络;
(500)拉伸定型:对预网络后的纤维丝束进行拉伸定型,拉伸定型时采用四对辊;
(600)主网络:拉伸定型后的纤维丝束经过主网络器进行主网络;
(700)卷绕:将经过主网络的纤维丝束进行全自动卷绕,得到石墨烯复合导电锦纶纤维成品。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原料中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为1%-2%。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原料中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为1.5%。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熔融时的螺杆共有六个区。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熔融时的螺杆六个区的温度分别为:262-268°、282-288°、280-286°、278-284°、274-280°、272-278°。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熔融时的螺杆六个区的温度分别为:265°、285°、283°、281°、277°、2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涤纶有限公司,未经常熟涤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72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