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38710.3 | 申请日: | 201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0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泽宏;张成发;熊涵风;孙河山;赵念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19/0185 | 分类号: | H03K19/0185;H03K19/017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时序控制单元 电平转换单元 电平转换电路 输入端 输出信号 电子电路技术 控制输入信号 时序 低压信号 电平转换 高速操作 高压电平 高压信号 驱动能力 输出稳定 高转换 输出端 速率和 转换 反相 电路 退化 保证 | ||
1.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平转换单元(110)、第一时序控制单元(100)和第二时序控制单元(120),
所述电平转换单元(110)包括反相器(INV1)、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
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作为所述电平转换单元(11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时序控制单元(100)的输出端,其栅极连接第四PMOS管(MP4)的栅极并接地(VSS),其漏极连接第四NMOS管(MN4)和第六NMOS管(MN6)的栅极并通过第一电容(C1)后接地(VSS);
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作为所述电平转换单元(11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时序控制单元(120)的输出端,其漏极连接第三NMOS管(MN3)和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并通过第二电容(C2)后接地(VSS);
第三NMOS管(MN3)的源极连接第五NMOS管(MN5)的漏极,其漏极连接第六PMOS管(MP6)、第八PMOS管(MP8)和第八NMOS管(MN8)的栅极并作为第一节点;
第四NMOS管(NM4)的源极连接第六NMOS管(MN6)的漏极,其漏极连接第五PMOS管(MP5)、第七PMOS管(MP7)和第七NMOS管(MN7)的栅极并作为第二节点;
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节点,第五PMOS管(MP5)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节点;
第七NMOS管(MN7)的漏极连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并作为所述电平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八NMOS管(MN8)的漏极连接第八PMOS管(MP8)的漏极并作为所述电平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第五NMOS管(MN5)、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和第八NMOS管(MN8)的源极接地;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和第八PMOS管(MP8)的源极连接高电源电压(VDDH);
所述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时序控制单元(100)的输入端和所述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所述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时序控制单元(120)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时序控制单元(100)包括第一NMOS管(MN1)和第一PMOS管(MP1),第一NMOS管(MN1)和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互连并作为所述第一时序控制单元(100)的输入端,其漏极也互连并作为所述第一时序控制单体(100)的输出端,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连接低电源电压(VDD),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接地(VSS);
所述第二时序控制单元(120)包括第二NMOS管(MN2)和第二PMOS管(MP2),第二NMOS管(MN2)和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互连并作为所述第二时序控制单元(120)的输入端,其漏极也互连并作为所述第二时序控制单元(120)的输出端,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连接低电源电压(VDD),第二NMOS管(MN2)的源极接地(VS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相器(INV1)的电源轨为低电源电压(VDD)到地电平(VSS)。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PMOS管(MP5)的漏极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还设置有第九PMOS管(MP9),第九PMOS管(MP9)的源极连接第五PMOS管(MP5)的漏极,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节点,其栅极连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
所述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还设置有第十PMOS管(MP10),第十PMOS管(MP10)的源极连接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其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节点,其栅极连接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第六NMOS管(MN6)、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和第四PMOS管(MP4)为低击穿电压管,所述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九PMOS管(MP9)和第十PMOS管(MP10)为高击穿电压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871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平转换电路
- 下一篇:一种脉冲电磁阀驱动电路及阀位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