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43349.3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2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孙东磊;安玉兴;龚恒亮;赵欢欢;卢颖林;陈立君;付建涛;戴思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80 | 分类号: | A01N43/80;A01N37/32;A01N25/14;A01P3/00;A01P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方菲 |
地址: | 510316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杀菌组合物 菌核净 霉灵 发病植株 快速恢复 有效防治 植株生长 凤梨病 枯萎病 蔓枯病 重量比 复配 病虫害 应用 发芽 甘蔗 生根 治疗 健康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括菌核净和噁霉灵,所述菌核净和所述噁霉灵的重量比为15‑30:5‑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菌核净和噁霉灵以特定比例复配,能够有效防治和治疗蔓枯病、枯萎病、甘蔗凤梨病等病虫害,同时该杀菌组合物能够促进发芽生根、状苗,促进植株生长,使发病植株能够快速恢复健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土传病害是多种农作物的重要病害。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等病原体,在土壤条件适宜时,便会从作物的根部或茎基部侵害作物而引起作物发病,产生如甘蔗的凤梨病以及瓜果类的枯萎病和蔓枯病等。
其中,枯萎病俗称重茬病,主要由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引致的系统性植物病害。大多数重要经济作物均易受此病侵染,瓜果类植物受此病侵染的情况尤为严重。该病有潜伏侵染特征,幼苗感病多数表现不明显,到成株开花结果期陆续显症,发病突然。该病的症状包括茎基部变褐缢缩,表皮粗糙,根茎部纵裂,茎部维管束便成褐色;病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发黄,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数天后全株萎蔫枯死。枯萎植株的茎基部的潮湿时茎部呈水浸状腐烂,出现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传统枯萎病的药剂预防和治疗多采用41%聚砹·嘧霉胺按600倍液-800倍液稀释或青枯立克50-100ml兑水15公斤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早十点前或下午五点后苗床淋灌,或者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或者在病害严重时进行叶面喷施给药等。但是采用聚砹·嘧霉胺或青枯立克等进行防治和治疗时,对枯萎病防治并不理想,防效仅达50%-60%。
蔓枯病又称“黑腐病”,主要为露地雨季常发病害,病菌主要浸染植株的藤蔓、叶、瓜及卷须等地上部。茎部或藤蔓发病引起瓜秧或整株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此为与枯萎病的区别。茎部多在茎基部和节部感病,病部初生油浸状椭圆型病斑,后变白色,流胶,密生小黑点。茎基部病斑软化后表皮龟裂和剥落,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传统对蔓枯病多采用化学制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8%恶霜嘧·铜菌酯800-1000倍液或用25%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但是上述化学制剂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有效遏制田间蔓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甘蔗凤梨病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主产蔗区普遍发生,特别是苗期遭遇湿冷、多雨天气,该病害发病率高,为害严重,是对甘蔗生产影响较大的病害之一。传统甘蔗凤梨病的药剂防治方法为:栽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浸种5-10分钟消毒。贮藏的蔗苗可用0.2%的上述药液淋浸切口。常发病的蔗区每667㎡沟施石灰75kg。但是,由于上述药剂属于老品种,使用时间长,浸种消毒效果差强人意,田间凤梨病的控制效果仅为40%左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治枯萎病、蔓枯病或甘蔗凤梨病等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一种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包括菌核净和噁霉灵,所述菌核净和所述噁霉灵的重量比为15-30:5-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菌核净和所述噁霉灵的重量比为19-23:7-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菌核净和所述噁霉灵的重量比为21:9。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制备防治凤梨病、枯萎病或蔓枯病的杀菌制剂中的应用。
一种杀菌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33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