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45264.9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6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裴仕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青花坊瓷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14 | 分类号: | C04B35/14;C04B35/622;C04B41/89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黄晶晶 |
地址: | 238100 安徽省马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釉烧 瓷胎 素烧 烧制 瓷器 泥浆 彩釉 坯料 施釉 纹饰 瓷器烧制 自然阴干 透明釉 推板窑 氧化焰 成瓷 出窑 除铁 灌入 过筛 加水 练泥 胎体 阴干 制备 陈腐 打磨 模具 精炼 库房 压制 滞留 收藏 观赏 清晰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工艺,涉及瓷器烧制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坯料、彩釉料:(2)将坯料粉碎后过筛、除铁、练泥、陈腐、精炼,加水和成泥浆,再将泥浆灌入模具中压制成瓷胎,将瓷胎置于8‑12℃的库房中自然阴干,阴干后打磨三次再进行素烧;(3)将瓷胎在950‑1050℃进行素烧,素烧滞留时间为20‑40min;(4)先用彩釉料施釉后再罩上透明釉最后干燥;(5)将施釉后的瓷胎置于推板窑中用氧化焰进行釉烧,初时釉烧温度为1200‑1250℃,釉烧30‑40min后,升温至1300‑1360℃,釉烧4‑6h后,以40‑50℃/min的温度降温出窑,即可得到成品,本发明所烧制的釉里红瓷器胎体细腻、纹饰清晰,色泽红透艳丽,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瓷器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工艺。
背景技术
釉里红瓷器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绘瓷器,由于这种红色对烧成环境及温度的要求略差于青花,所以成功的釉里红瓷器可谓凤毛麟角。据传釉里红瓷器的创造发明还缘于一次偶然的巧合,说是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匠聊天时,把铜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难以肉眼观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时也未被工匠发现和处理,后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制青花瓷的同时,粘了铜屑器皿部位也还原气氛烧制成带有晕散的红色,幸运的是这种铜元素要还原成红色的温度要求几乎与青花一致,经追究,发现这种红色即为铜匠围裙上的铜屑所致,就这样,一种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种-“釉里红”就这样问世了。到了宣德时期,釉里红瓷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了,它彻底摆脱了元末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而且,宣德时期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被称为“宝石红”。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洁白的胎体与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上升至较为高雅的境界。目前由于坯料与彩釉料性质不同,容易出现釉里红色料飞红、发黑以及青花色料呈色不均匀,甚至在釉面产生针孔会气泡,严重降低瓷器品质。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工艺,所烧制的釉里红瓷器胎体细腻、纹饰清晰,色泽红透艳丽,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坯料、彩釉料:
所述坯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SiO2 100-150、Al2O3 50-70、CaO 20-40、K2O 10-30、FeO 8-15、Na2O 1-6、Na2CO3 10-20、MgO5-15、黑土2-10;
所述彩釉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SiO2 80-120、Al2O3 20-45、CuO 5-9、K2O3-8、Sr O 2-10、ZnO 5-10、SnO2 1.5-3.5、SiC 1-1.8;
(2)将坯料粉碎后过筛、除铁、练泥、陈腐、精炼,加水和成泥浆,再将泥浆灌入模具中压制成瓷胎,将瓷胎置于8-12℃的库房中自然阴干,阴干后打磨三次再进行素烧;
(3)将瓷胎在950-1050℃进行素烧,素烧滞留时间为20-40min;
(4)先用彩釉料施釉后再罩上透明釉最后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青花坊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青花坊瓷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52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火焰喷涂用氧化铬陶瓷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牡丹瓷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