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的藻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6805.X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42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许忠能;周晨辉;林小涛;杨亚运;曾鹏;李凌云;涂倩;杨宇峰;喻永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藻 支撑杆 侧杆 夹苗 活动连接关节 横杆 海水养殖网箱 局部环境 矩形框架 帘装置 拉杆 海水网箱养殖 产业化应用 海水鱼类 网箱养殖 移动位置 综合效益 固定的 水环境 收放 藻类 收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的藻帘装置,包括支撑杆、侧杆、横杆、拉杆以及海藻夹苗绳;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活动连接关节,所述活动连接关节可在支撑杆上固定或移动位置;所述侧杆通过活动连接关节设置在支撑杆上;所述侧杆、横杆组成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内绑缚若干海藻夹苗绳,海藻被固定在所述海藻夹苗绳上;所述侧杆、横杆、海藻夹苗绳、被固定的海藻组成片状藻帘;所述拉杆用于控制片状藻帘的展开以及向上、向下收放。本发明既有助于改善海水网箱养殖水环境,又能通过收获藻类增收,有效提高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综合效益,有较大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水养殖网箱养殖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及再利用污染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海传统海水鱼类海水养殖网箱养殖规模庞大,为人们带来大量海水鱼产品。但海水养殖网箱养殖产生大量的残饵、粪便及鱼类排泄物,这些物质都直接排入海区,既导致水体污染又反过来影响海水养殖网箱鱼类健康生长。已有研究报道,海水养殖箱养殖水域氮、磷等污染物含量一般高于非养殖水域,而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低于对照水域。海水养殖网箱养殖水体营养物质丰富也造成了过多的附着生物附在海水养殖网箱的网衣上,阻碍海水养殖网箱内外的水流交换。另外,近海传统海水养殖网箱养殖区中往往有几十至过千个规模不等的鱼排,每个鱼排属于不同的海水养殖网箱养殖户,这些养殖户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十几个至几百个不同的海水养殖网箱。在这种组合体中,海水养殖网箱与海水养殖网箱之间、鱼排与鱼排之间的空隙有时很窄,并且随着渔排不时的移动、互换位置,这些空隙大小随时变化。另外,这些鱼排尽管可以移动,但养殖区一旦碰到突发性海面漂浮物污染时,基本难有见效快的临时应对措施。因此,如何在开放海域中给这些空隙间隔不固定并且有时很窄的海水养殖网箱改善局部水质环境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为了控制海水养殖网箱养殖给当地海域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营养级的水生生物综合养殖来改善养殖区环境。在综合养殖系统中常会利用食物链中多种生物生长过程,将有机废物的营养物转化为海藻、贝类(或统称生物滤器)等养殖副产品,最后通过收获这些养殖副产品来回收海水养殖网箱养殖污染物质。常用的方法有这几类:1)陆基生态修复,即在海边陆地上设置不同功能(养殖不同营养级生物滤器)的海水污染处理区,一级级地净化海水,并生产出副产品(Abreu et al,2011),不过,虽然这类方法提取了海水中的营养污染物,但对在开放海域移动的海水养殖网箱的保护算是鞭长莫及;2)在海水养殖网箱养殖区有一定距离的外围海域通过片区式大规模养殖大型海藻、贝类等吸收营养物质(Chopin,2015),但这类方法没法对海水养殖网箱进行近距离保护;3)将生物滤器固定在海水养殖网箱周边或海水养殖网箱内(Wu et al,2015),这类方法目前对于海水养殖箱保护算是比较实用,但其缺点是位置相对固定,放在海水养殖网箱内的生物滤器可能与养殖主品种竞争养殖空间,放在海水养殖箱外的无法应对海水养殖网箱与海水养殖网箱之间、鱼排与鱼排之间的空隙时宽时窄、渔排间有时有船通过、渔排位置不时调整等情况。并且这几类方法都没有应对突发性海面漂浮物污染事件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及再利用污染物的装置,既有助于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养殖水环境,又能通过收获藻类增收,有效提高海水鱼类海水养殖网箱养殖综合效益,有较大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68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