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煤气化制乙二醇污水脱氮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7193.6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66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何小娟;张之骅;徐志奇;杨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20012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煤气化 乙二醇 污水 脱氮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煤气化制乙二醇污水脱氮率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处理煤制乙二醇污水存在流程长、去除效率较低、出水TN不能达到新排放标准要求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提高煤气化制乙二醇污水脱氮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乙二醇装置污水进入调节池,添加碱液和营养剂;(2)所述调节池的流出液进入生化脱硝预处理反应器,通过反硝化反应将污水中的硝酸根离子转化为氮气释放;(3)生化脱硝预处理反应器出水与其它污水形成混合污水依次进入缺氧反应器、好氧反应器,进行一级生化处理;(4)所述好氧反应器的流出液进入生物滤池,对污水进行二级生化处理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煤气化制乙二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煤气化制乙二醇污水脱氮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国内煤化工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并壮大。煤气化制乙二醇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符合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对减少石油进口,改善国家经济运行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工艺过程产生大量高COD(化学需氧量)高TN(总氮)污水,处理难度较高,使污水处理问题成为制约煤制乙二醇技术发展的瓶颈。
中国专利CN102674634A公开了一种煤化工污水处理方法,由二级处理工艺段实现。一级处理中工艺包括调节池-pH调整-电芬顿微电解催化-中和曝气-初级沉淀-生物降解-二级沉淀,二级处理工艺包括pH调整-电芬顿微电解催化-污泥沉淀-电催化氧化-电絮凝-多相流电气浮-超滤-反渗透。进水条件为COD=3500-5000mg/L,NH3-N(氨氮)=150-300mg/L,出水结果为COD=10mg/L,NH3-N=1mg/L。该技术对煤化工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处理效果良好。然而由于工艺流程较长,整体经济性较差,不能妥善应对大型工业化污水处理需求;没有针对硝态氮处理的工艺,不能满足新排放标准对总氮的控制要求。
中国专利CN103288299A公开了一种煤化工污水的生化处理方法。步骤包括预处理-厌氧处理-一级好氧处理-缺氧处理-二级好氧处理-混凝沉淀-砂滤,能够对进水COD=1500-3500mg/L,总酚浓度300-700mg/L,NH3-N=100-250mg/L进行处理,出水结果为COD≤100mg/L,BOD5≤30mg/L,NH3-N≤15mg/L。该技术对总氮的脱除率仅50%-70%,未能满足新排放标准要求,COD和BOD也不能达标。
中国专利CN105084661A公开了一种煤制乙二醇污水的处理系统,包括汽提净化-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芬顿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超滤反渗透,能够将进水COD=12900mg/L,TN=500mg/L,通过生化处理后COD=50mg/L,TN=10mg/L,最终经过超滤反渗透处理后的净水满足回用要求。该技术较成熟,适合大型工业化应用,然而由于汽提、芬顿氧化和超滤反渗透的运行成本较高,限制了该工艺的使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处理煤制乙二醇污水存在流程长、去除效率较低、出水TN不能达到新排放标准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提高煤气化制乙二醇污水脱氮率的方法,具有流程短、去除效率高、出水TN能达到新排放标准要求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提高煤气化制乙二醇污水脱氮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COD为1000-3000毫克/升、硝态氮浓度为1000-7000毫克/升的乙二醇装置污水进入调节池,添加碱液和营养剂,调节pH和C/N/P比值以满足后续脱硝反应需求;
(2)所述调节池的流出液进入生化脱硝预处理反应器,通过反硝化反应将乙二醇装置污水中的硝酸根离子转化为氮气释放,生化脱硝预处理反应器出水COD浓度不大于500毫克/升,硝态氮浓度不大于100毫克/升,pH范围在7-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71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