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凝露的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7227.1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46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吴剑;王飞;许文明;罗荣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30 | 分类号: | F24F11/30;F24F11/64;F24F11/61;F24F11/86;F24F13/22;F24F110/20;F24F14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张宇峰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凝露 空调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凝露的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属于空调技术领域。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空调的第一运行参数;基于第一运行参数,确定空调是否满足第一防凝露条件;响应于空调满足第一防凝露条件,控制空调执行预设的第一防凝露操作;获取空调执行第一防凝露操作时的第二运行参数;基于第二运行参数,确定空调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响应于空调满足退出条件,控制空调退出第一防凝露操作。本发明提供的防凝露的空调控制方法通过采集多种运行参数,结合预设的防凝露条件进行判断,可以精确的判断空调的当前运行状态及环境状况是否可能已经导致空调产生凝露问题,并及时的执行预设的防凝露操作以及相应的退出操作,以减少空调凝露问题的出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凝露的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设备也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用户对于空调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空调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漏出来,其中一个就是空调蒸发器和风道的凝露问题。
空调产生凝露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空调区域方位内的空气湿度较大;(2)空调区域范围内由于新排风系统设置不合理,产生过大的负压,使室外空气进入室内,从而提升了空调的湿度及其凝结露点;(3)空调本身采用大温差送风,而对机器本身的送风量与冷量不配备,导致冷量过大,风量过小;(4)送风口采用铝质材料,由于导热性能较好,使得出风口材料表面温度过低而凝结露水。
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运行的空调,当运行时间过长后会在导板和面板上出现凝露水珠,蒸发器上也会出现大量的凝结水,在空调向室内送风时就会出现吹水和滴水的情况,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空调凝露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凝露的空调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凝露的空调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空调的第一运行参数,第一运行参数至少包括:第一室内湿度;
基于第一运行参数,确定空调是否满足第一防凝露条件,第一防凝露条件至少包括:
第一湿度条件,第一室内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
响应于空调满足第一防凝露条件,控制空调执行预设的第一防凝露操作;
获取空调执行第一防凝露操作时的第二运行参数,第二运行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内湿度和第二内盘管温度;
基于第二运行参数,确定空调是否满足退出条件,退出条件包括:
第二内盘管温度条件,第二内盘管温度满足以下关系式:
第二内盘管温度≥A*第二室内温度+B*第二室内湿度-C+1;
响应于空调满足退出条件,控制空调退出第一防凝露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防凝露操作包括:控制空调的压缩机以设定周期进行变频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空调的压缩机在每一设定周期进行的变频操作包括:
第一阶段,控制压缩机以第一降频速率从第一上限频率降频至制冷额定频率;
第二阶段,控制压缩机以制冷额定频率运行第二时长;
第三阶段,控制压缩机以第一升频速率从制冷额定频率升频至第一上限频率;
第四阶段,控制压缩机以第一上限频率运行第三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72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