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化切缩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50322.7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6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友彬;黄述芬;董晓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浩宇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4 | 分类号: | B23P2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799 湖北省襄***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具机构 切割装置 缩管装置 管材 输送机构 线性模组 转移装置 管材切割 夹持 驱动 缩机 自动化 管材端口 管材加工 生产效率 输送管材 有机结合 加工区 掉落 上端 复位 开夹 移动 加工 | ||
本发明涉及管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切缩机。其包括:用于对管材切割的切割装置;用于对管材端口加工的缩管装置;还包括用于将管材从切割装置转移至缩管装置的转移装置;所述转移装置包括机架,机架的上端设有用于对管材夹持的夹具机构以及用于驱动夹具机构水平移动的线性模组,机架的下方设有用于输送管材至缩管装置加工区的输送机构;所述夹具机构位于切割装置的一侧;当切割装置工作时,夹具机构将管材夹持,当管材切割后,线性模组驱动夹具机构移动至输送机构上方,夹具机构开夹,管材掉落至输送机构,线性模组驱动夹具机构复位。本发明通过设置转移装置将切割装置和缩管装置有机结合为一体,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切缩机。
背景技术
在管材加工过程中,切管机、缩管机的使用都是相对独立的,切管机、缩管机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加工区域;因此当管材被切管机切割后,需要通过人工转运到缩管机上,使得加工不连续,影响到加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化切缩机,该自动化切缩机将管材的切割和缩口工序集成,提高生产效率。
一种自动化切缩机,包括:用于对管材切割的切割装置和用于对管材端口加工的缩管装置以及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将管材从切割装置转移至缩管装置的转移装置;所述转移装置包括机架,机架的上端设有用于对管材夹持的夹具机构以及用于驱动夹具机构水平移动的线性模组,机架的下方设有用于输送管材至缩管装置加工区的输送机构;所述夹具机构位于切割装置的一侧;控制装置分别与切割装置、线性模组以及夹具机构电连接;当切割装置工作时,控制装置控制夹具机构将管材夹持,当管材切割后,控制装置控制线性模组驱动夹具机构移动至输送机构上方,然后控制夹具机构开夹,管材掉落至输送机构,接着控制线性模组驱动夹具机构复位。
进一步地,机架的上端设有水平横梁以及与水平横梁滑动连接的滑座,滑座连接有支架,支架包括位于输送机构上方的水平纵梁,水平纵梁连接有所述夹具机构以及用于驱动夹具机构开合夹的驱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夹具机构包括定夹和活夹,所述活夹的中部与定夹的中部铰接,活夹的上端设有水平槽,水平槽内设有推块,推块与驱动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用于承接管材的上承接单元,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机架靠近缩管装置一侧的下承接单元,上承接单元或下承接单元包括斜板或多根呈平行设置的斜块,上承接单元和下承接单元之间设有用于调整管材输送速度的管材转送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管材转送机构包括转轴以及套接在转轴上的转轮,转轮的侧面设有与管材配合的缺口,转轴连接有旋转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下承接单元的上方还设有用于减缓管材移动速度的减缓机构;所述减缓机构包括旋转轴,旋转轴套接有若干个减缓轮,减缓轮的侧面设有多个用于与管材抵接的凸起,旋转轴连接有旋转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转移装置设有去毛刺机构,去毛刺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方的斜板,斜板的下端设有管材转向机构;管材转向机构的水平输出端设有管材水平输送装置,管材水平输送装置的上方设有用于去毛刺的刷子,管材水平输送装置的出料端位于上承接单元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管材转向机构包括旋转轴,旋转轴套接有多个旋转轮,旋转轮的侧面设有若干个凹孔,旋转轮的外侧设有弧形的挡条。
再进一步地,所述管材转向机构的上方设有用于减缓管材速度的减缓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管材水平输送装置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送料螺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设置转移装置将切割装置和缩管装置有机结合为一体,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浩宇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未经襄阳浩宇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503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