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分区电场的复合污染土壤电动协同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51421.7 | 申请日: | 2018-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23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郭书海;孙子程;吴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王倩 |
地址: | 11016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分区 电场 复合 污染 土壤 电动 协同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分区电场的复合污染土壤电动协同修复方法。具体是根据电动对重金属的迁移‑富集与有机污染物的化学氧化作用,对电极组进行间隔通电,控制电极极性,构建分区电场,包括重金属迁移区/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化学氧化交替区、重金属富集区/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区、重金属沉淀区/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区。通过非等时交替运行分区电场,在空间上实现重金属的富集和有机污染物的强化降解,在时间上实现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协同去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分区电场的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电动协同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的土壤污染已由单一污染向复合污染转变。污染物可分为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两者的理化性质与去除机制均存在较大差异。重金属主要通过脱附等物理的方式与土壤分离,而有机污染物主要是通过生物降解从土壤中去除。
目前,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修复、化学淋洗、电动修复等。综合比较以上三种修复方法,植物修复修复速度慢、效率低,对高浓度场地污染不适用;化学淋洗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且不适用于原位修复及低渗透性土壤。而电动修复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修复手段。电动修复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均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其修复机制具体是在电动效应下,一方面,从土壤颗粒表面解吸重金属,并定向迁移-沉淀重金属;另一方面,通过阳极及附近的化学氧化反应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并刺激土壤中功能微生物,加速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因此,根据电动对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机制,若充分利用电动对两者反应过程和时间的差异,就可以实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协同去除,为复合污染土壤协同修复提供高效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区电场的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电动协同修复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基于分区电场的复合污染土壤电动协同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土壤中设置的电极组进行间隔通电,控制电极极性,构建分区电场;
非等时交替运行分区电场,实现重金属-有机污染土壤的协同修复。
所述电极组为多组,并依次排列;任意相邻电极组之间有间隔。
所述电极组包括一对电极,极性相同。
所述一对电极中心连线与电极组排列方向垂直。
所述间隔通电具体是指奇数或偶数排列的电极组电极通电时,通电电极的相邻电极不通电。
所述控制电极极性具体是指:在奇数或偶数排列的电极组中,与其相邻的电极组极性相反;奇数电极组与其相邻的偶数电极组极性相同。
所述构建分区电场如下:
(1)电极组Pi与电极组Pi+1电极之间为重金属迁移区/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化学氧化交替区,即Ri区;i=1、2、3……;
(2)电极组Pi+1与电极组Pi+2电极之间为重金属富集区/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区,即Ri+1区;
(3)电极组Pi+2与电极组Pi+3电极之间为重金属沉淀区/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区,即Ri+2区。
所述非等时交替运行分区电场,具体是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514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啮合式异位土壤修复治理用土壤粉碎混合装置
- 下一篇:铟带材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