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震装配式变电室及其抗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53355.7 | 申请日: | 2016-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7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爱上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5/04 | 分类号: | E04H5/04;E04H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震 变电室 插接板 装配式 底座 第一板 地基 彼此交叉 滚动性能 减震作用 接触配合 摩擦减速 平行设置 使用寿命 振荡结构 灵敏度 转角处 底面 滚子 缓冲 地震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震装配式变电室及其抗震方法,包括变电室和地基,在装配式变电室的底面和地基之间安装有多个具有缓冲、减震作用的底座,底座位于四个转角处,所述底座包括自上而下平行设置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第二板分别与第一板、第三板之间通过带有摩擦减速的插接板形成振荡结构。本发明中三个板之间通过彼此交叉设置的插接板进行接触配合,且在插接板和三个板之间为滚子配合,具有很好的滚动性能和导向性能,使得地震的初始阶段,可以迅速启动,提高抗震效能的灵敏度,并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装配式变电室领域,具体地说是抗震装配式变电室及其抗震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变电室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建造过程一般是在工厂中完成的,然后在地基上装配而成。
装配式变电室是指,在工厂中完成变电室主要构件的制作,并在现场安装完成的。
但是,地震给各种建筑结构尤其是装配式变电室带来严重破坏。隔震技术是近三十年来抗震领域发展较快的且不断完善的一门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建筑结构领域。
变电站室是电站的主要功能建筑,如果一旦变电室发生倒塌,会给抗震救灾带来重大打击,在缺少电力支持的环境中,抗震救灾工作举步维艰,这也是现有的配电建筑等级一般要高于普通建筑的原因。
在震级较大或某些原因下结构“硬抗”已经难以满足预期的防震要求时,采用隔震技术减小结构的输入地震能量,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隔震的本质作用是使结构或部件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隔断地震能量的传播途径,使输入到变电室结构上的地震力和能量减少,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设防要求。
这种分离或解耦是通过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设置隔震层,设置隔震器、阻尼器或其他附属装置,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阻尼,从而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到合理控制,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仪器、设备、装修等地安全和处于正常的使用环境。
现有的抗震结构存在水平剪切力不能有效分散和消耗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抗震装配式变电室,用于抗震,要解决现有的抗震结构不能有效分解和消耗水平剪切力的问题,同时解决安装方便性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抗震装配式变电室,包括变电室和地基,其特征在于,在装配式变电室的底面和地基之间安装有多个具有缓冲、减震作用的底座,底座位于四个转角处,所述底座包括自上而下平行设置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
其中,在第一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在第一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插接板和第一缓冲组件,其中第一插接板为多个且等间距的固定在第一板的下侧,第一插接板上端与第一板彼此垂直;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固定在第一插接板的两侧,且位于第一插接板阵列的两端;
所述第一插接板的下表面为弓背朝下的弧形面,并在第一插接板的弧形面内镶嵌有钢球滚子,且钢球滚子的最低端露出第一插接板的外侧,所述第一插接板下端面通过钢球滚子与第二板滚动配合且是弧形路径;在两两第一插接板之间的第一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居中的第一滚子凹槽;
所述第一安装部居中设置,并在第一安装部表面设置有多层聚四氟乙烯垫片;
所述第三板上设置有第三插接板、第三缓冲组件、第二辅助夹板和第二安装部,第三插接板和第一插接板结构相同,所述第三缓冲组件和第一缓冲组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三插接板为多个且等间距固定在第三板的上侧,所述第三插接板的下表面为弓背朝下的弧形面,在第三插接板的弧形面内镶嵌有钢球滚子,且钢球滚子的最低端露出第三插接板的外侧,所述第三插接板下端面通过钢球滚子与第二板滚动配合且是弧形路径,在两两第三插接板之间的第一板的下表面中设置有居中的第三滚子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爱上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爱上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533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