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绝热缓冲层结构的热敏薄膜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54452.8 | 申请日: | 2018-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04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孔雯雯;王倩;常爱民;姚金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C7/04 | 分类号: | H01C7/04;H01C17/075;H01C17/08 |
代理公司: | 65106 乌鲁木齐中科新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莉 |
地址: | 830011 新疆维吾尔***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热 热敏薄膜 制备 缓冲层结构 二氧化硅绝缘层 缓冲层 快响应 微型热敏电阻 硅衬底表面 缓冲层表面 表面制备 多孔硅基 硅片表面 热敏电阻 温度监测 硅衬底 热耗散 热绝缘 热容量 硅棒 硅球 硅柱 减小 储存 生长 响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绝热缓冲层结构的热敏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在硅衬底表面制备绝热缓冲层;然后再绝热缓冲层表面制备二氧化硅绝缘层;最后在二氧化硅绝缘层表面制备热敏薄膜,即得到具有绝热缓冲层结构的热敏薄膜。其中所述的绝热缓冲层是在硅片表面生长硅柱、硅球或硅棒,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多孔硅基结构,利用孔隙内部储存的空气,实现热敏薄膜与硅衬底之间热绝缘的作用,使得热敏薄膜整体热容量和热耗散减小,加快热敏电阻的响应时间,可被研制成具有快响应特点的微型热敏电阻器,非常适用于快响应温度监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绝热缓冲层结构的热敏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是一种常见的温度测控元件,具备测温精度高、灵敏度高、可靠性好、成本低、工作寿命长等特点,在航空、海洋和民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电子信息系统正朝向微小型化和单片集成的方向发展。相比于块体陶瓷型热敏电阻,薄膜型NTC热敏电阻更易实现温度传感器微型化、快响应、集成化的目标,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微纳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热敏薄膜作为一种依托于衬底而存在的材料,因此,其结构和特性必然受到衬底的影响。目前,热敏薄膜的衬底材料的选择主要从三方面考虑:1、衬底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需接近,如此可有效避免热处理和热环境应用过程中薄膜的龟裂的问题;2、衬底与材料的晶格匹配度高,这样便有望制备高质量单晶外延薄膜;3、衬底适用于现代半导体微加工技术,因而有利于薄膜的器件化和集成化。
在上述各类衬底材料中,Si基衬底兼备便于集成且价格低廉的优势,已在磁阻、磁性等传感器等其他无源敏感薄膜型传感器中得到了应用,是最有望将热敏薄膜带向应用的衬底材料。而在热敏薄膜从基础研究向薄膜温度传感器实用化转变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厚度均匀的高品质膜材料的Si基异质生长外,还必须考虑衬底材料对薄膜热传导过程的影响。如果直接在普通Si衬底表面沉积热敏薄膜,那么Si衬底的高热导率(156W/cm·℃)将会引起热敏薄膜与衬底间的热传导,这将在无形中增大敏感单元的热容,引起薄膜材料响应时间的增加,因而很难满足极端温度监测领域对温度快响应传感的需求。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在硅衬底表面设计热绝缘层结构,以保证硅衬底热敏薄膜对温度快速动态响应的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绝热缓冲层结构的热敏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在硅衬底表面制备绝热缓冲层;然后再绝热缓冲层表面制备二氧化硅绝缘层;最后在二氧化硅绝缘层表面制备热敏薄膜,即得到具有绝热缓冲层结构的热敏薄膜。所述的绝热缓冲层是在硅片表面生长硅柱、硅球或硅棒,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多孔硅基结构,利用孔隙内部储存的空气,实现热敏薄膜与硅衬底之间热绝缘的作用,使得热敏薄膜整体热容量和热耗散减小,加快热敏电阻的响应时间,非常适用于快响应温度监测领域。通过本发明所述方法获得的具有绝热缓冲层结构的热敏薄膜,解决了热敏薄膜从基础研究向实用化研究转变过程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方法容易实现,重复性好,操作简单,适用于各种热敏薄膜,对各类薄膜型热敏电阻器的开发均具有普适性。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具有绝热缓冲层结构的热敏薄膜制备方法,该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a.绝热缓冲层的制备:首先将购买的硅衬底(1)依次浸没于丙酮、无水乙醇、去离子水中进行超声洗涤3次,每次洗涤时间5-10分钟,取出硅衬底(1),利用高纯氮气吹干硅衬底(1)表面,然后在硅衬底(1)表面制作各种形状的掩膜,并将硅衬底(1)放入电子束蒸发设备的腔体内,在硅衬底(1)表面掩膜镂空处生长硅材料(2),形成硅柱、硅球或硅棒,通过调整电压1-2kV,蒸发时间5-60分钟,控制硅柱、硅球或硅棒的硅材料(2)的高度为10nm-200μm,利用硅柱、硅球或硅棒的空隙处的孔洞(3)中贮存的空气来实现热绝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544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