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纤编码的光纤配线智能识别、诊断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73022.0 | 申请日: | 201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9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朱惠君;白金刚;邬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9 | 分类号: | H04B10/07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编码 光纤配线 智能识别 诊断 带系统 智能 通信信号波长 微动限位开关 光纤配线盘 光纤适配器 光纤跳线 光纤尾纤 影响光缆 探测光 正交的 监测站 服务器 通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光纤编码的光纤配线智能识别、诊断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至少一个带系统的服务器,带系统的监测站,智能光纤尾纤,智能光纤配线盘,光纤适配器,智能光纤跳线,微动限位开关组成。通过光纤编码的识别和诊断实现光纤配线的智能识别和诊断,本发明采用了和通信信号波长正交的探测光,因此不影响光缆通讯,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光纤编码的光纤配线智能识别、诊断的方法,属于光纤维护监测技术邻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光纤配线缺乏光纤介质识别的能力以及光纤配线识别与终端技术脱节,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对光纤配线故障进行识别和诊断。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一种基于光纤编码的光纤配线智能识别、终端方法。本发明就在这种技术背景下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了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光纤编码的光纤配线智能识别、诊断的方法,在不影响信号传播的前提下,以光纤跳线自身作为识别介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首先,一种基于光纤编码的光纤配线智能识别、诊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带系统的服务器,带系统的监测站,智能光纤尾纤,智能光纤配线盘,智能光纤适配器,智能光纤跳线,微动限位开关组成;
其中,带系统的监测站与智能光纤配线盘通过传输系统连接至带系统的服务器,带系统的监测站负责对接入的光纤配线进行识别、诊断,带系统的服务器实现智能光纤配线盘的管理,同时实现光纤配线的诊断告警等。
所述,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智能光纤配线盘由电路板、控制模块、传输模块、指示灯、微动限位开关组成;
其中,控制模块、传输模块、指示灯、微动限位开关均固定在电路板上;
其中,传输模块、指示灯、微动限位开关连接至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进行管理和控制;
其中,智能光纤配线盘出厂时每个端口带有一个智能光纤尾纤和一个智能光纤适配器;
其中,智能光纤配线盘出厂时,将会在控制模块中固化录入,每个端口所对应的智能光纤尾纤、智能光纤适配器的光纤编码编号;智能光纤配线盘通过传输模块将每个端口对应的智能光纤尾纤、智能光纤适配器的光纤编码编号传输至带系统的服务器;
其中,智能光纤配线盘每个端口位置均安装一个指示灯,当智能光纤跳线插入、拔出时均采用指示灯提醒,并根据控制模块指令进行灭、亮、闪动作。
所述,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微动限位开关由开关体、触发体组成;
其中,触发体为凸出的、可活动、可自动复位的弹簧触发体;
其中,微动限位开关的触发体刚好伸入智能光纤适配器光纤适配器卡槽中,当智能光纤跳线插入适配器时,智能光纤跳线的卡头触发微动限位开关的触发体,微动限位开关向智能光纤配线盘的控制模块发送智能光纤跳线插入信息,同时智能光纤跳线的卡头固定在光纤适配器卡槽中;
其中,当当智能光纤跳线拔出智能光纤适配器适配器时,微动限位开关的触发体自动恢复凸出,微动限位开关向智能光纤配线盘的控制模块发送智能光纤跳线拔出信息;
其中,智能光纤跳线插入和拔出状态识别,还可采用光线感应以及其它弹簧触发开关,在综合成本、耐久度、技术可靠性等基础上,优选微动限位开关作为触发开关。
所述,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带系统的监测站通过光纤链接到智能光纤尾纤、智能光纤跳线等光纤介质设备上;
其中,智能光纤尾纤、智能光纤跳线、智能光纤适配器等光纤介质设备上均刻有唯一的光学可识别的光纤编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30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