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镍-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78248.X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6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尹行天;国玉晓;谢海霞;阙文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张震国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碳 氧化镍纳米颗粒 复合光催化剂 氧化镍 制备 超声分散 先驱液 氮化碳纳米 光催化制氢 溶剂热反应 乙酰丙酮镍 表面修饰 磁力搅拌 粉末分散 复杂设备 苛刻环境 负载量 混合液 叔丁醇 制氢量 煅烧 催化剂 尿素 | ||
一种氧化镍‑氮化碳高效复合光催化剂制备方法,首先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煅烧尿素,得到氮化碳粉末;然后通过在一定温度下超声分散,将氮化碳粉末分散在一定体积的叔丁醇中,之后再向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酰丙酮镍,通过超声分散和持续磁力搅拌,得到先驱液。最后通过对先驱液进行溶剂热反应,获得表面修饰有氧化镍纳米颗粒的氮化碳纳米粉末。本发明的优点是:(1)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工艺简单,无需复杂设备和苛刻环境,成本低;(2)该方法可以方便地控制氧化镍纳米颗粒在氮化碳表面的负载量;(3)该方法所制备的氧化镍‑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光催化制氢能力,负载氧化镍纳米颗粒后,催化剂制氢量明显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可见光光催化剂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镍-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化石燃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燃烧时释放大量污染物,对大气、水源和其他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与此同时,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不断的开采利用,能源危机也成了人类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无污染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就成了必然选择。受自然界中光合作用的启发,科研人员致力于寻找、构建高效光催化材料,并利用他们在太阳光下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或者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甲醇等可燃气体或液体,从而获得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半导体材料可以吸收光子,并在其内部激发出电子-空穴对,这些电子-空穴对就可以用来完成分解水或者进行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因此,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剂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在最初的研究中,二氧化钛这种宽禁带半导体是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种材料。但是二氧化钛的禁带宽度高达3.2eV,无法有效的利用太阳光。因此,如何获得光响应范围广的高效光催化剂就成了研究的重点。
氮化碳材料是一种非金属化合物半导体,它的禁带宽度在2.7eV左右,可以响应可见光。氮化碳为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至1834年,但是直到2009年,石墨相氮化碳(g-C3N4)在可见光下优异的产氢性能才被报道,自此以后,g-C3N4便作为一种非金属光催化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g-C3N4具有可见光吸收率高、稳定性好、廉价易得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光解水制氢、还原二氧化碳等多种反应体系。但是纯相的g-C3N4光催化剂存在载流子复合严重,量子效率低等固有缺陷,导致其光催化性能不高。因此,如何提高g-C3N4光催化活性就成重中之重。常用的改性方法包括:非金属掺杂、金属掺杂、复合形成异质结、贵金属沉积、表面光敏化、共聚合改性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氧化镍-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制备方法,按该方法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产氢率大幅提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取36g尿素放入刚玉坩埚中,将其置于80℃的烘箱中热处理24~48h,然后盖上盖子后在马弗炉中以4.6℃/min的升温速率升至550℃,保温处理3h,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黄色粉末状固体C3N4,研磨后待用;
2)向螺口瓶中加入184mg的C3N4粉末,然后再加入30mL叔丁醇,在35~45℃超声分散得到分散液A;然后向分散液A中加入64-514mg mM的乙酰丙酮镍,再在35~45℃超声分散均匀后置于65~75℃的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得混合液B;
3)将带有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预热至60~70℃,然后迅速将混合液B转移至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快速密闭反应釜并将其转移至温度为100℃的烘箱中,然后设定烘箱温度为190~210℃,待温度升至设置温度时,开始计时,恒温反应12~30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82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