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渣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80656.9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98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卢中强;段理杰;郝大玮;党照亮;魏未;王高强;宋英峰;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8 | 分类号: | C21B3/08;F22B1/04;F27D1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博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7 | 代理人: | 伍俊慧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筒 钢渣 排渣筒 进渣 空腔 钢渣余热回收 第二空腔 空腔连通 利用装置 热管连接 蒸汽管网 转动连接 热交换 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余热回收系统 热传递介质 残余热量 单向流道 固定不动 滚筒转动 控制装置 密封结构 余热回收 回收 补水管 滚筒壁 滚筒法 筒壁 加热 流通 吸收 | ||
一种钢渣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使用滚筒法处理钢渣没有余热回收系统的问题;其包括滚筒,滚筒前端转动连接有进渣筒,滚筒后端转动连接有排渣筒,进渣筒和排渣筒固定不动而滚筒转动,滚筒壁内设有空腔,进渣筒壁内设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二空腔,排渣筒壁内设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三空腔,第二空腔经第一热管连接蒸汽管网,第三空腔经第二热管连接补水管;本发明所提出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设置空腔以吸收钢渣残余热量来实现介质的加热进而回收到蒸汽管网中,从而实现了对滚筒处理钢渣的余热回收;单向流道控制装置的加入,可以使热传递介质更好的完成流通,从而快速完成热交换;密封结构的设置,能够避免热量的大量散失,提高回收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钢生产余热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渣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钢渣是转炉炼钢的必然产物,约占粗钢产量的10%~15%。钢渣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硅酸二钙、硅酸二钙、钙镁橄榄石、钙镁蔷薇辉石、铁酸二钙、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并夹裹部分残钢及氧化铁等。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0%~20%,经回收其中铁元素后,可作为钢渣微粉、钢渣砌块砖、路基水稳层等原料,具有很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
由于转炉炼钢所产生的液态钢渣中CaO含量较高,一直没有像高炉渣一样得到很好的利用。为适应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将转炉炼钢产生的炉渣从一种工业废物变为炼钢生产的一项副产品,国内外研究并开发了热泼法、风淬法、水淬法、浅盘法等多种处理液态钢渣的技术。但目前投入生产的各种液态钢渣处理技术在环保、处理成本、处理规模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滚筒法渣处理技术已使用十余年,并已在国内外多个钢厂得到应用推广,滚筒法渣处理工艺是将高温(900~1400℃)熔态钢渣在滚筒内急冷、固化、破碎的短流程、清洁化、资源化的渣处理工艺。通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及多处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改进,其技术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设备更趋于完美、稳定、已较好的体现出了其先进性的特点:
1)处理流程短,炉渣处理时间短,生产效能高;
2)处理后的转炉渣颗粒度均匀,品质稳定,经处理后的成品渣可直接应用;
3)渣钢分离良好;
4)渣处理在容器内进行,产生的蒸汽通过烟囱集中排放,改善了工作环境,通过除尘处理,有效改善了渣处理对环境的污染,环保效果得到较彻底的改善;
5)处理好的渣可不落地直接进入高位料仓集中存放,减少渣的倒运次数,缩短渣的运输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该技术的使用能极大的改善钢铁企业钢渣处理工序的作业环境,为钢渣后续处理工序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没有余热回收利用是滚筒法的显著缺点,从而导致大量的热量被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钢渣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使用滚筒法处理钢渣没有余热回收系统的问题。
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滚筒,滚筒前端转动连接有进渣筒,滚筒后端转动连接有排渣筒,进渣筒和排渣筒固定不动而滚筒转动,滚筒壁内设有空腔,进渣筒壁内设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二空腔,排渣筒壁内设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三空腔,第二空腔经第一热管连接蒸汽管网, 第三空腔经第二热管连接补水管。
本发明所提出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设置空腔以吸收钢渣残余热量来实现介质的加热进而回收到蒸汽管网中,从而实现了对滚筒处理钢渣的余热回收;单向流道控制装置的加入,可以使热传递介质更好的完成流通,从而快速完成热交换;密封结构的设置,能够避免热量的大量散失,提高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滚筒、进渣筒和排渣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06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保型冶金渣冷却处理系统及工艺
- 下一篇:一种含钛物料护炉经济性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