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珍珠粉人工骨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82741.9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49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徐普;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L27/42 | 分类号: | A61L27/42;A61L27/22;A61L27/50;A61L27/5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杨柳 |
地址: | 570100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珍珠粉 人工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假体材料或假体被覆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珍珠粉人工骨及其制备方法,其原料组成包括纳米级珍珠粉、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浓度为1%的醋酸溶液;各原料之间的比例如下:纳米级珍珠粉与透明质酸钠之间的质量比为10:0.5~2;纳米级珍珠粉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之间的质量比200000:0.5~2。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骨修复材料不易塑形;且骨缺损处的愈合时间长,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假体材料或假体被覆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珍珠粉人工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骨缺损已成为全球的健康问题,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增加,骨修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和社会需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修复材料大致分为自体骨、异体骨和异种骨三种,自体骨修复效果好,但却有供区有限和二次创伤的缺点;异体骨或异种骨由于其骨诱导作用不足且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免疫排斥反应,亦不是最理想的骨修复材料。例如:骨修复材料常用于植牙技术领域,但是长期缺失牙的患者几乎都要面临牙槽骨吸收而导致的骨量不足的问题;现有的骨修复材料大多为粉末状,粉末状的骨修复材料在放入到骨缺损处时,不易塑形,且容易散到其他地方,使用非常的不方便。
因此,提供一种易于塑形、缩短骨缺损处的愈合时间,并克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骨修复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生物安全性能欠佳、作为粉剂不宜使用的缺点的骨修复材料,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珍珠粉人工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骨缺损处的愈合时间长的问题。珍珠粉人工骨的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骨修复材料不易塑形,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一如下:
珍珠粉人工骨,其原料组成包括纳米级珍珠粉、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和浓度为1%的醋酸溶液;各原料之间的比例如下:
纳米级珍珠粉与透明质酸钠之间的质量比为10:0.5~2;
纳米级珍珠粉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之间的质量比200000:0.5~2。
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珍珠粉是一种由珍珠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而来,其成分包含约为95%无机碳酸钙和不足5%有机基质,珍珠的来源相对广泛,价格比较低廉,且易于加工,理化性能和生物学特性与骨组织接近,因此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是指由处于一定尺度范围(1nm~100nm)内的纳米颗粒及其致密的聚集体,或由纳米微晶体所构成的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小)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一系列特殊效应的材料。纳米级珍珠粉人工骨在刺激成骨细胞产生新生骨组织的同时,其多孔状空间结构利于新生骨组织爬行替代人工骨材料及新生血管的长入,为骨组织的长入和血管化提供足够的三维空间。与微米级珍珠层粉相比,纳米级珍珠层粉比表面积大,生物活性高,与体内微环境相互作用快;同时,纳米级多孔状间隙的晶体结构类似人体牙槽骨中松质骨的多孔状结构,在空间结构上与骨组织的松质骨近似,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适应牙槽骨中的应力变化,确保新生骨组织正常的生长和代谢。
在骨愈合的过程中,骨形态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对骨量及骨的发生和重建有多向的调节作用,能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其中,BMP-2 是骨折愈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转化生长因子。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 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骨形态蛋白2进行重组而得来。
采用浓度为1%的醋酸溶液来溶解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不会破坏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未经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27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