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场模拟及防控水生生物在管路内壁吸附的实验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83793.8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11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吴时强;高昂;吴修锋;王芳芳;戴江玉;薛万云;贾本有;朱森林;杨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江苏斐多律师事务所 32332 | 代理人: | 袁敏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现场 模拟 水生 生物 管路 内壁 吸附 实验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现场模拟及防控水生生物在管路内壁吸附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水系统、前池、实验管路、尾水池、加药系统、测控系统;
所述的供水系统包括水泵(2)和将水源地水流(1)输送至前池(7)的供水管路(3);
所述的前池(7)包括前池升降闸门(4)、前池溢流槽(5)、前池泄水管(6)、前池放空阀(23);所述的前池升降闸门(4)位于前池溢流槽(5)的前端,通过闸门滑动槽连接;所述的前池溢流槽(5)对称布置于前池靠近供水管路(3)一侧侧壁,与前池泄水管(6)通过法兰连接;所述前池放空阀(23)位于前池侧壁靠近前池底板处,与前池侧壁通过法兰连接;
所述的实验管路设置实验组管路及对照组管路,位于前池(7)与尾水池(17)之间,实验组管路及对照组管路每一组包括进流过渡段、实验观察段(11)、流速测量段;所述的进流过渡段位于实验管路的前端,与前池通过法兰连接;所述的实验观察段(11)位于实验管路的中部;所述的流速测量段,位于实验管路的后端,并与尾水池法兰连接;所述的进流过渡段后端设置采样阀(9);所述的实验组管路的进流过渡段中部还设置有静态混合器(8);所述的流速测量段前端设置观察孔(12);
所述的尾水池包括水生物采集台(16)、尾水池升降闸门(18)、尾水池溢流槽(19)、尾水池泄水管(20)、尾水池放空阀(24);所述的尾水池溢流槽(19)与尾水池泄水管(20)通过法兰连接,正对于实验管路出口;所述尾水池溢流槽(19)底板位与实验管路弧顶高程相同;所述的尾水池升降闸门(18)位于尾水池溢流槽(19)的前端,通过闸门滑动槽与尾水池溢流槽(19)连接;所述尾水池放空阀(24)位于尾水池侧壁靠近底板处;
所述的加药系统包括储药箱(22)、计量泵(21)、加药管路(26);所述的加药系统通过加药管路(26)与静态混合器(8)连接;
所述的测控系统包括流量计(14)、上压力传感器(10)、下压力传感器(13)、流量阀(15);所述的上压力传感器(10)设置于进流过渡段,并位于实验观察段(11)的前端;所述下压力传感器(13)设置于流速测量段,并位于实验观察段(11)的后端;所述的流量计(14)设置于流速测量段的中部;所述的流量计及上下压力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所述的流量阀(15)设置于流速测量段的后端;
其中,所述前池溢流槽(5)底部位于前池侧壁的1/2-3/5高度处,所述的前池溢流槽(5)顶部低于前池顶高0.2-0.3m;
其中,所述的实验管路进水口中心高度距前池(7)底板为1.5倍实验管路直径;所述的实验管路水平放置,管路间距为3-4倍实验管路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场模拟及防控水生生物在管路内壁吸附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流过渡段长为10-15倍实验管路直径;所述的实验观察段长为10倍实验管路直径;所述的流速测量段为15-20倍实验管路直径;所述的流量计(14)距离流速测量段进口大于10倍实验管路直径,所述的流量计(14)距离流量阀(15)大于5倍实验管路直径;所述的上压力传感器(10)、下压力传感器(13)距离实验观察段(11)不大于1倍实验管路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场模拟及防控水生生物在管路内壁吸附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验组管路为2条、对照组管路为2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场模拟及防控水生生物在管路内壁吸附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验管路由管路支座(25)支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场模拟及防控水生生物在管路内壁吸附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验观察段(11)管路材质与实际工程过流管路材质一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场模拟及防控水生生物在管路内壁吸附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物采集台(16)位于实验管路水流出口处,包括载玻片、载玻片框架、载玻片支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379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水产养殖架
- 下一篇:可回收型智能化高密度水产养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