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泄洪洞联合补气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87303.1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0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杨长青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补气 泄洪洞 补气系统 空洞 工程造价 交通隧洞 施工难度 水利水电工程 检修通道 交通隧道 施工通道 运行时 布设 联合 山体 河岸 安全 节约 施工 | ||
1.多条泄洪洞与放空洞联合布置的补气系统,包括位于河岸山体内的多条泄洪洞,以及放空洞(4)和交通隧洞(8),放空洞的位置低于任一泄洪洞的位置,各条泄洪洞上分别设置至少一条泄洪洞补气竖井,各条泄洪洞内设置掺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泄洪洞采用下述至少一种补气结构进行补气:
补气结构一:放空洞(4)上设置放空洞补气竖井(41),至少一条泄洪洞补气竖井的顶部和放空洞补气竖井(41)的顶部通过连接平硐相连,连接平硐上连接补气平硐,补气平硐通向交通隧洞(8)内和/或河岸山体外;
补气结构二:泄洪洞补气竖井的顶部直接连接补气平硐,补气平硐一端通向交通隧洞(8)内并设置封堵结构,补气平硐另一端穿出至河岸山体外;
补气结构三:至少两条泄洪洞补气竖井的顶部通过连接平硐相连,连接平硐上连接补气平硐,连接平硐或补气平硐通向交通隧洞(8)内和/或河岸山体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条泄洪洞与放空洞联合布置的补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结构一中,补气平硐与交通隧洞(8)交叉,再穿出至河岸山体外;交通隧洞(8)在与补气平硐的交叉口处设置封堵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条泄洪洞与放空洞联合布置的补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结构三中,至少两条泄洪洞补气竖井的顶部通过连接平硐相连,连接平硐上连接补气平硐,连接平硐或补气平硐的一端通向交通隧洞(8)内并设置封堵结构,补气平硐穿出至河岸山体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条泄洪洞与放空洞联合布置的补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洪洞为三条,分别为并行布置的1#泄洪洞(1)、2#泄洪洞(2)和3#泄洪洞(3),放空洞(4)为一条,放空洞(4)位于靠近3#泄洪洞(3)的一侧,各条泄洪洞分别布置两条补气竖井。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条泄洪洞与放空洞联合布置的补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1#泄洪洞(1)、2#泄洪洞(2)和3#泄洪洞(3)的上游处分别设置1#泄洪洞补气竖井(11)、2#泄洪洞补气竖井(21)和3#泄洪洞补气竖井(31),放空洞(4)上设置放空洞补气竖井(41);1#泄洪洞补气竖井(11)、2#泄洪洞补气竖井(21)、3#泄洪洞补气竖井(31)和放空洞补气竖井(41)的顶部通过1#连接平硐(5)相连,1#连接平硐(5)连接1#补气平硐(51),1#补气平硐(51)延伸至交通隧洞(8),再穿出至河岸山体外,其中交通隧洞(8)在与1#补气平硐(51)的交叉口处设置两堵封堵体(81);
1#泄洪洞(1)的下游设置4#泄洪洞补气竖井(12),4#泄洪洞补气竖井(12)的顶部连接2#补气平硐(6),2#补气平硐(6)的一端通向交通隧洞(8)内并设置封堵结构,2#补气平硐(6)的另一端穿出至河岸山体外;
2#泄洪洞(2)的下游设置5#泄洪洞补气竖井(22),3#泄洪洞(3)的下游设置6#泄洪洞补气竖井(32),5#泄洪洞补气竖井(22)和6#泄洪洞补气竖井(32)的顶部由2#连接平硐(7)相连,2#补气平硐(6)靠近交通隧洞(8)的一端通向交通隧洞(8)内设置封堵结构,2#连接平硐(7)上连接3#补气平硐(71),3#补气平硐(71)穿出至河岸山体外。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多条泄洪洞与放空洞联合布置的补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气结构为掺气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730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