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90871.7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9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胡望社;董莉莉;沈小东;李蒙;雷宏;徐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E21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江北区两路***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共空间 走道 避难 垂直 地下 疏散通道 送风井 风机 连通 疏散 智能控制系统 正压 独立供电系统 间隔预定距离 建筑安全 人员疏散 应急广播 正压送风 防火门 风系统 贯穿 同层 送入 墙壁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深(大于10m)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包括:避难走道、垂直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独立供电系统,地下公共空间内每一层均设有避难走道,避难走道的墙壁上设有防火门以连通同层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通道间隔预定距离地设置在避难走道的路径上,与避难走道连通,且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正压风系统包括:风机和送风井,送风井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且在每一层与所述垂直疏散通道连通,风机通过送风井将正压风送入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智能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风机和应急广播等。本发明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安全地进行人员疏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
背景技术
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适用于地下不超过10米深度的新建、扩建和改建供的商场、医院、旅馆、餐厅、展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健身体育场所和其他适用的民用场所等平时使用的地下建筑或人防工程防火设计。要求针对所发生火灾时的特点,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可选择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防火分隔方式进行可靠的防火分隔。但随着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迫切需求,大于10米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将越来越多,安全疏散问题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突破现有规范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
目前,深度不超过10米的地下公共空间,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只能通过徒步爬楼梯的方式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如图1所示,为现有不超过10米的一种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结构(目前根本就没有大于10米的地下垂直疏散方式),地下公共空间100的四角上设有只能通过楼梯疏散的垂直疏散通道。当发生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地震)时,大家蜂拥至四个垂直疏散通道,如箭头所示,无秩序的蜂拥而至导致疏散较慢,而且大量人员还停留在疏散通道之外会造成人员伤亡。如果在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发生火灾时,对于处于惊恐状态的人群要靠爬楼梯疏散至地面,其难度可想而知,将难以保证所有人在短时间内得到安全疏散。同时,由于火灾发生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轻,易形成“烟囱效应”,烟气向上流动与地下人员疏散方向一致,进一步加大了火灾的致命性,对人员疏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解决现有技术中超深地下公共空间无法在短时间内安全地进行人员疏散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包括:避难走道、垂直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独立供电系统,地下公共空间内每一层均设有所述避难走道,避难走道的墙壁上设有防火门以连通同层地下公共空间,所述垂直疏散通道间隔预定距离地设置在避难走道的路径上,与所述避难走道连通,且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所述垂直疏散通道内设有步梯、厢式电梯和扶梯,所述正压风系统包括:风机和送风井,所述送风井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且在每一层与所述垂直疏散通道连通,所述风机通过送风井将正压风送入所述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所述智能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风机和应急广播;所述独立供电系统为厢式电梯、扶梯、风机和智能控制系统供电。
其中,所述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各自的墙体均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的防火墙。
其中,所述独立供电系统采用双回路独立供电系统。
其中,所述垂直疏散通道内还设有贯穿每一层的自然光采光井。
其中,所述垂直疏散通道间隔距离不超过100m。
其中,同层地下公共空间中,所述避难走道楼地面比地下公共空间楼地面高50mm以上,垂直疏散通道楼地面比避难走道楼地面高50mm以上,高差处设斜坡。
其中,所述避难走道设置在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的至少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08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