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的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91286.9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7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刘晓波;宋天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9 | 分类号: | G01N21/39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商小川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电转换电路 多次反射池 六氟化硫气体 信号采集装置 分解物 红外光 第二锁相放大器 第一锁相放大器 红外光发生器 输出端 吸收池 种检测 锁线 一氧化碳检测 输入端连接 紫外光谱仪 紫外光谱 紫外光 分束器 上位机 检测 氙灯 输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的装置及检测方法,它包括红外光发生器,红外光发生器发出的红外光经过分束器后分成二束红外光分别送至红外多次反射池和锁线吸收池;红外多次反射池和锁线吸收池分别设有第一光电转换电路和第二光电转换电路,第一光电转换电路和第二光电转换电路分别与第一锁相放大器和第二锁相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锁相放大器和第二锁相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采集装置连接;氙灯输出的紫外光送至紫外多次反射池,紫外多次反射池设有紫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的输出端与信号采集装置连接,信号采集装置与上位机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对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一氧化碳检测存在的误差大,准确性低等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检测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的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变电站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检测一般采用基于电化学传感器法的SF6分解物检测仪,采用这样的方式存在误差大,准确性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新现有技术针对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中一氧化碳的检测主要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采用的是测量吸光度的方式,采用这样的方式由于SF6分解物中含有大量的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会严重影响测量一氧化碳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大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检测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的装置及检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对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一氧化碳检测存在的误差大,准确性低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检测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的装置,它包括红外光发生器,红外光发生器发出的红外光经过分束器后分成二束红外光分别送至红外多次反射池和锁线吸收池;红外多次反射池和锁线吸收池分别设有第一光电转换电路和第二光电转换电路,第一光电转换电路和第二光电转换电路分别与第一锁相放大器和第二锁相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锁相放大器和第二锁相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采集装置连接;氙灯输出的紫外光送至紫外多次反射池,紫外多次反射池通过光纤与紫外光谱仪连接,紫外光谱仪的输出端与信号采集装置连接,信号采集装置与上位机连接。
氙灯与氙灯控制器连接。
所述红外光发生器为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它包括DFB激光二极管、温度控制器、电流控制器和激光扫描电路;温度控制器、电流控制器和激光扫描电路分别与DFB激光二极管连接。
紫外光谱仪为光纤光谱仪。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电路和第二光电转换电路为InGaAs光电探测器GAP1000L。
光纤光谱仪采用的光纤为抗曝型的光纤。
所述锁线吸收池为用玻璃管烧制的密封了30%CO气体的封闭气室。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温度控制器精确控制半导体激光器的温度,控制精度为0.01℃;电流控制器和激光扫描电路驱动半导体激光器发出激光,发出的激光通过光纤进入分束器,分光束将激光按照1:4比例进行分光。分别进入红外多次反射池和锁线吸收池;主要作用是对激光器的吸收峰进行锁定,保证检测精度;本发明采用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通过调谐红外光的波段,可清除气体中的杂质成分,提高对CO的检测精度;采用光信号通过锁线吸收池和红外多次反射池之后转换成电信号后送入信号采集处理单元进行信号处理;提高了检测一氧化碳的精度和准确度,本发明通过氙灯控制器控制氙灯发光,发出的紫外光射入紫外多次反射池进行吸收,通过紫外光谱仪实现精确检测紫外光谱确定硫化氢和二氧化硫气体浓度;解决了现有技术对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一氧化碳检测存在的误差大,准确性低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12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