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纳米束调制器的少模波导光发射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92143.X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4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林杰;陈树煌;周刚强;陆梁军;陈建平;刘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01 | 分类号: | G02F1/01;G02B6/1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制器 少模波导 单模波导阵列 调制器阵列 光发射结构 总线波导 少模 传输信号数据 定向耦合器 高密度集成 单模波导 调制效率 耦合 光互连 总线 单模 多模 功耗 调制 激光 应用 | ||
一种基于纳米束调制器的少模波导光发射结构,由一根少模总线波导、N个定向耦合器、包含N个纳米束调制器的纳米束调制器阵列和包含N个单模波导的单模波导阵列构成,其中N≥3。输入激光进入单模波导阵列,经过纳米束调制器调制,之后分别与少模总线波导中的不同模式进行耦合,其中少模波导总线宽度逐渐由小变大,从而使支持的模式由单模变为多模。本发明具有传输信号数据容量大、调制效率高、结构紧凑、功耗低的特点,又能实现调制器阵列的高密度集成。在数据光互连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调制,具体是一种基于纳米束调制器的少模波导光发射结构。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对高性能计算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微电子技术自身不断的完善,使得高端处理器的性能不断提高。这将使得大规模计算和交换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必须在有限的功耗预算内不断提高互连容量才能持续提高处理速度。电互连的功耗、面积和成本随数据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这意味着如果用传统的电互连来实现如此大的传输带宽,必须在电学材料、器件和电路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包括低损耗和低色散的电介质材料(通常非常昂贵)、串行器/解串器、均衡和噪声消除电路等等。电互连技术进展速度很难跟得上实际发展需求。而光子不带电荷、无静止质量,因此高速和宽带是光子学与身居来的优势,这一优势已在90年代后蓬勃发展起来的光纤通信系统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样,硅光子学的发展为芯片内光互连展示了光与电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美好前景。
光互连实际上是一个微型化的光通信系统,需要产生光载波的激光器、把电信号转变成光信号的调制器和将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的探测器。对于片上光互连,不宜采用高阶调制方式,以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为主。这是因为一方面高阶调制的解调复杂、代价高(包括对激光器要求也很高);另一方面传输距离短,基本不存在色散和非线性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在长距离通信中采用高阶调制的另一目的是提高谱效率,这一问题可通过空分、波分、模分复用等方式予以解决。用硅材料实现光互连功能,工艺上与CMOS兼容是其优势之一,但存在诸多挑战。比如,硅是间接带隙材料,无法通过受激辐射产生激光。这是硅基光互连最大挑战之一,近期虽有一定进展,但离应用要求还有距离。比较可行的方式是采用III-V族激光芯片倒扣在硅基片上实现混合集成,虽然这种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使硅基光互连的优越性打折扣。
高速低功耗电光调制器作为光互连的关键器件之一,近年来受到美国、日本等政府部门和研究结构的高度重视。用于片上光互连的调制器与光通信所使用的调制器不同,除了能实现高速调制外,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低功耗、小型化,并且和CMOS兼容。为了实现高速调制,必须有快速的载流子迁移(注入和抽取)以及短的光子寿命。低功率则要求调制器必须具有低调制电压,因而必须提高调制效率和消光比。特别是对于短距离的芯片内光互连,光发射机的能耗预算需要控制在几个fJ/bit左右。因此,制作硅基电光调制器的难度虽不如硅基激光器,但仍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现有的光子学理论和成熟的制备工艺基础,针对上述问题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纳米束调制器的少模波导光发射结构。该结构具有传输信号容量大、调制效率高、结构紧凑、功耗低的特点,又能实现调制器阵列的高密度集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纳米束调制器的少模波导光发射结构,其特点在于整个结构由一根少模总线波导、N个定向耦合器、包含N个纳米束调制器的调制器阵列和包含N根单模波导的单模波导阵列构成,所述的少模总线波导的波导宽度逐渐由小变大(w1<w2<w3),输入激光进入所述的单模波导阵列,经过所述的纳米束调制器阵列调制,经N个定向耦合器分别与所述的少模总线波导中的相应模式进行耦合,最终将不同光信号合成一路采用多个模式进行传输,其中N≥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21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