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旱地小麦保墒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95542.1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9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晓明 |
地址: | 04601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墒 旱地小麦 栽培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栽培 表面覆盖 播种行距 宽度设计 小麦群体 小麦种植 玉米秸秆 透光 穗粒数 小麦田 起垄 行距 增温 通风 播种 增产 土壤 覆盖 种植 土地 | ||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旱地小麦保墒栽培方法,小麦田起垄,且田垄宽度40‑60cm,相邻田垄之间的距离80‑100cm,在相邻田垄之间的土地播种,且播种行距为16‑20cm,且在田垄表面覆盖农作物秸秆。本发明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行距及田垄宽度设计,并在田垄上覆盖玉米秸秆,使小麦种植区形成通风透光环境,改善了小麦群体质量,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提高土壤增温保墒能力,达到增产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旱地小麦保墒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旱作农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旱地农业的研究已经从旱地农业类型的分区、旱地农业的水资源状况、农业集水工程、土壤保水技术、农田水分与养分的互作和品种资源的节水等单项研究,发展到综合技术的应用。我国旱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旱作农业的发展的基础研究,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的筛选和选育。其次是雨水的利用。由于雨水是旱作农业生产中唯一的外来水分来源,所以雨水的合理利用对旱作农业至关重要。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干旱地区对雨水利用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旱区农业模式。目前,雨水利用的形式有自然利用、叠加利用和聚集利用3种。三是旱地土壤保墒技术。各种耕作措施有覆盖、深耕、少耕、免耕、深松及调整播种结构,实行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等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加厚土壤耕层深度,扩大和建立良好的土壤库容量,增加降水的入渗,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从而为旱作农业提供保障。四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能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施肥可以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取、转运和利用能力,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进一步改善作物的水分状况,提高作物蒸腾,减少蒸发,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还可以增加土壤水势,使原来对植物无效的水变的有效。五是各种覆盖技术的应用。半干旱旱作农区覆盖材料一般就地取材,有秸秆覆盖、砂石覆盖,也有地膜覆盖,近年来又发展成二元覆盖。
现有旱地小麦在保墒方面还存在水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此,本申请对旱地小麦保墒栽培方法做了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行距及田垄宽度设计,并在田垄上覆盖玉米秸秆,使小麦种植区形成通风透光环境,提高土壤增温保墒能力,达到增产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旱地小麦保墒栽培方法,小麦田起垄,且田垄宽度40-60cm,相邻田垄之间的距离80-100cm,在相邻田垄之间的土地播种,且播种行距为16-20cm,且在所述田垄表面覆盖农作物秸秆。
优选的,所述田垄宽度为40cm、相邻田垄之间的距离为80cm、播种行距为16cm。
优选的,所述农作物秸秆为玉米秸秆。
优选的,所述玉米秸秆的用量为4500kg/hm2,且均匀覆盖。
优选的,所述玉米秸秆的覆盖时间为冬天土壤封冻前、小麦停止分蘖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行距及田垄宽度设计,并在田垄上覆盖玉米秸秆,使小麦种植区形成通风透光环境,改善了小麦群体质量,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提高土壤增温保墒能力,水分利用率提高了17.21%,平均土壤增温0.62℃,达到增产目的;节约了小麦的生产成本,每亩增产8.02%。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旱地小麦保墒栽培方法栽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实施例中涉及的试剂均能通过公共渠道获得。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55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