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系统接入平台漏缆的检测方法、装置和漏缆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97071.8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2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7/26 | 分类号: | G01R27/26;G01R31/02;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梁顺宜;郝传鑫 |
地址: | 51031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缆 检测设备 检测 多系统接入平台 插入损耗 初始信号 检测信号 漏缆检测 信号功率 主检测 预设 远程实时监测 安装状况 操作指令 发送检测 故障位置 启动检测 判定 响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系统接入平台漏缆的检测方法、装置和漏缆检测系统,所述检测方法包括:响应启动检测操作指令时,发送检测信号至漏缆;获取所述主检测设备所检测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初始信号功率;按照预设检测顺序依次从若干所述从检测设备中选出当前从检测设备;对于每次选取的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获取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所检测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实际信号功率;计算所述实际信号功率和所述初始信号功率的功率差值;判断所述功率差值是否符合预设的插入损耗要求;若所述功率差值不符合所述插入损耗要求,则判定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和所述主检测设备之间的漏缆线路存在问题。实现远程实时监测多系统接入平台漏缆的安装状况并判断漏缆故障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漏缆损耗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系统接入平台漏缆的检测方法、装置和漏缆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漏缆为漏泄同轴电缆的简称(Leaky Coaxial Cable)通常又简称为泄漏电缆或漏泄电缆,其结构与普通的同轴电缆基本一致,由内导体、绝缘介质和开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三部分组成。电磁波在漏缆中纵向传输的同时通过槽孔向外界辐射电磁波;外界的电磁场也可通过槽孔感应到漏缆内部并传送到接收端。现有技术测试多系统平台(POI,Pointof Interface)漏缆的安装是否正确和检测是否有断路现象时,其中一种方法为,当所有设备及漏缆安装完成并引入基站信号后,人工使用专业测试设备沿漏缆线路测试沿线的信号强度。另一种方法为引入信号源和频谱仪测试漏缆的线路损耗。但现有测试技术具有以下缺陷:当需要在POI漏缆设备使用时测试漏缆的插入损耗是否存在问题时,必须人工携带笨重设备,并且需要断开POI漏缆设备的输入和输出端口连接测试设备,造成通信中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系统接入平台漏缆的检测方法、装置和漏缆检测系统,实现远程实时监测多系统接入平台漏缆的安装状况并判断漏缆故障位置,无需中断通信和携带笨重设备对漏缆进行检测。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系统接入平台漏缆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漏缆检测系统,所述漏缆检测系统包括主检测设备和若干从检测设备,所述主检测设备和若干从检测设备均用于检测各自对应接入的漏缆位置的检测信号功率,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响应启动检测操作指令时,发送检测信号至漏缆;
获取所述主检测设备所检测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初始信号功率;
按照预设检测顺序依次从若干所述从检测设备中选出当前从检测设备;
对于每次选取的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获取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所检测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实际信号功率;
计算所述实际信号功率和所述初始信号功率的功率差值;
判断所述功率差值是否符合预设的插入损耗要求;
若所述功率差值不符合所述插入损耗要求,则判定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和所述主检测设备之间的漏缆线路存在问题并结束检测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检测顺序为沿漏缆延伸方向设置的若干所述从检测设备的标识序号的排列顺序。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功率差值符合所述插入损耗要求,根据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的标识序号判断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是否为末端从检测设备;
若是,则将首端从检测设备默认为当前从检测设备,并按照预设检测顺序重新获取该当前从检测设备所检测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实际信号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漏缆检测系统还包括显示器和漏缆监测平台,则所述若所述功率差值不符合所述插入损耗要求时还包括:
通过所述显示器显示所述功率差值,并将所述功率差值和所述当前从检测设备上报所述漏缆监测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70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