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微量循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单细胞定点捕捉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00056.4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94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霞;韩瑞雪;吴浩;栗大超;徐可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微 循环 肿瘤 细胞 特异性 单细胞 定点 捕捉 芯片 | ||
1.一种极微量循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单细胞定点捕捉芯片,包括玻璃基底(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基底(3)上由下至上依次键合有蛇形微管路层(2)和阀层(1),其中,所述的蛇形微管路层(2)上形成有用于流通载有细胞的液体的蛇形微管路(2.1),所述的蛇形微管路(2.1)上间隔的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用于对细胞进行监测的监测段(2.2),每相邻的两个监测段(2.2)之间都设置有中段液体流入口(2.4)和中段液体流出口(2.5),在所述的蛇形微管路(2.1)的首端设置有1个首段血液流入口(2.6)和1个首段液体流入口(2.8),在所述的蛇形微管路(2.1)的尾端设置有1个尾段血液流出口(2.7)和1个尾段液体流出口(2.9);所述的玻璃基底(3)上对应所述蛇形微管路(2.1)上的每个监测段(2.2)都设置有2个以上的单细胞捕捉位点(3.1);所述的阀层(1)上对应所述蛇形微管路(2.1)上的每个中段液体流入口(2.4)、中段液体流出口(2.5)、首段血液流入口(2.6)、首段液体流入口(2.8)、尾段血液流出口(2.7)和尾段液体流出口(2.9)处都设置有用于控制液体流动的控制开关阀(1.1),所述的阀层(1)上对应所述蛇形微管路(2.1)上每相邻的两个监测段(2.2)之间都设置有用于隔断或导通相邻两个监测段(2.2)之间的流路的限流阀(1.2);
所述的监测段(2.2)上对应所述玻璃基底(3)上沿血液流方向在每个单细胞捕捉位点(3.1)前都设置有用于控制细胞的流动轨迹实现循环肿瘤细胞定点捕捉的凹槽阵列(2.3);所述的凹槽阵列(2.3)是由等间隔的形成在蛇形微管路(2.1)内上表面上的若干个凹槽(2.31)构成的阵列;
所述的玻璃基底(3)上修饰有纳米结构层,所述的单细胞捕捉位点(3.1)是在所述的纳米结构层上利用喷墨打印装置逐行修饰只允许单个循环细胞吸附固定的单细胞捕捉位点(3.1),实现所述监测段(2.2)处多个单细胞捕捉位点(3.1)等间隔的修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微量循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单细胞定点捕捉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液体流出口(2.5)位于相邻的两个监测段(2.2)中前面的监测段(2.2)的出口处,所述中段液体流入口(2.4)位于相邻的两个监测段(2.2)中后面的监测段(2.2)的入口处,所述限流阀(1.2)位于相邻的两个中段液体流入口(2.4)和中段液体流出口(2.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微量循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单细胞定点捕捉芯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凹槽(2.31)都是V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005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