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00953.5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66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陈英波;张雪;丁尔民;尹翠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0 | 分类号: | D01F6/90;D01F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95 | 代理人: | 赵越剑 |
地址: | 3220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聚酰胺 复合 纤维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利用原位聚合得到石墨烯/聚酰胺6的复合材料,加入甲酸将得到的复合材料溶解,形成溶液,然后利用湿法纺丝制备得到石墨烯/聚酰胺6的复合纤维。本发明无需高温、高压的条件,经济环保,能简单快速制得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胺6本身具有耐磨、耐油、自润滑、绝缘、力学性能优良、易加工成型、耐弱酸碱等优良的综合性能,但普通聚酰胺6也存在着干态和低温冲击强度低的缺陷,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满足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对材料高强度的需求。国内外通过多种方法对普通尼龙进行增韧改性,增韧后的聚酰胺6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子电器、消费品、机械工业和其他行业。
自1935年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卡罗瑟斯在实验室中合成了PA66,是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它是高分子化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随后又出现了PA6、PA11、PA1010等尼龙。在之后的近百年里,尼龙因其特有的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1938年PA6首先由德国I.G.Farbon公司的P.Schlach研发成功,1943年其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聚酰胺6的性能得到了提高。
目前,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分为二大类:熔融纺丝路线,该工艺主要流程为成纤高聚物在高于其熔点10-40℃的熔融状态下,形成较稳定的纺丝熔体,然后通过喷丝孔挤出成型,熔体射流在空气或液体介质中冷却凝固,形成半成品纤维,再经过拉伸、热定型等后处理工序,即成为成品纤维。这种生产工艺需要加热到聚合物的熔点,所以说熔融纺丝的生产工艺能耗高,不利于节能,而且整个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另一类制备路线为静电纺丝路线,该工艺主要流程为:纳米多孔纤维是通过将聚合物溶解在高挥发性的溶剂中,通过静电纺丝的过程,高分子的微小液体流在高压电场中被高速拉伸、溶剂发生快速挥发,促使液体流发生快速相分离,形成溶剂富集相和聚合物富集相,聚合物富集相固化最终形成纤维骨架,而溶剂富集相则形成纤维的孔道。静电纺丝这种生产工艺:1.生产效率低,静电纺丝的生产工艺时间相当的长,所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2.控制因素较传统纺丝工艺而言复杂很多,电压,流量,纺丝距离,湿度,温度这些个条件都是会影响最后纺出丝的质量;3.设备成本高,一般的静电纺丝的工艺设备都要包括了高电压,泵,接丝器,可控的工作台;4.产品的一致性相对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无需高温、高压的条件,经济环保,能简单快速制得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材料。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己内酰胺、6-氨基己酸、氯化锰、氧化石墨烯及次磷酸溶液,添加到反应容器中,打开冷凝水,开始通入氮气,然后在氮气保护氛围下,加热的同时搅拌,升温至200-220℃保温反应2-3个小时,随后进一步升温至250-270℃保温反应4-5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从反应容器中倒出,得到石墨烯/聚酰胺6聚合物;
(2)将石墨烯/聚酰胺6聚合物与甲酸混合,搅拌5-7小时,静置脱泡2-3小时得到纺丝溶液;
(3)将纺丝溶液倒入玻璃注射器中,利用推注泵将纺丝溶液推入到针头中,然后导入到充满水的软管中;
(4)将软管取出,放入到烘箱中,烘6-8个小时,即得到石墨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
其中次磷酸溶液和氯化锰做为光稳定剂。
本发明采用原位聚合法生产石墨烯/聚酰胺6聚合物,生产出来的材料的阻隔性、机械性能更强,重量更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09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