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01071.0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6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袁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世昌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12N1/20;C12N1/16;C12R1/645;C12R1/125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郭福利;魏思凡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共振 菌种 净水材料 无纺布 第二空腔 第一空腔 菌剂 液体培养基 代谢能力 复合菌种 净水效果 净水作用 菌种固化 生物活性 水培养 布网 孔状 无纺 制作 发酵 繁殖 隔离 激发 | ||
一种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包括具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无纺布,第一空腔内填附有菌剂,菌剂由多种复合菌种在含有分子共振水的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得到,第二空腔内含有分子共振粉。利用分子共振水培养菌种,能够有效提高菌种的活性,使得菌种的繁殖代谢能力得到提高,净水作用更强。无纺布分别将菌种和分子共振粉隔离开,无纺布能够将菌种固化,发挥菌种稳定的生物活性,同时,无纺布网孔状的结构还能使分子共振粉激发菌种的活性,提高净水材料的净水效果。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上述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水体不能依靠自身的自净化能力实现复原,需要投加各种制剂并借助水处理设施来强化水体的净化过程。水体的净化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换水法、沉淀通气法、过滤法、清淤法、吸附法和磁分离方法。化学方法主要包括絮凝法、中和法、络合法和氧化还原法;生物修复法主要包括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指在水体中人工增加有益动植物而实现净水的方法。
其中,利用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法一般以投入具体的净水材料为主,化学方法中,MRET(Molecular Resonance Effect Technology)即“分子共振效应技术”,一种新型技术,它可以把普通饮用水通过低频共振,将原来的大分子团水变成直线型小分子低频水,以提供水体的质量。微生物净水是投加特定的有益微生物于水体中,以减少或消除水体污染。目前,尚未有将上述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制成净水材料运用到净水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此净水材料中的分子共振粉和菌种协同发挥作用,其净水效果十分显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的制作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可规模化运用,同时制作出来的净水材料十分稳定,净水效果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包括:
具有相邻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无纺布,
第一空腔内填附有菌剂;每立方厘米的无纺布上含有≥1012个活菌数的菌种;所述菌剂的制备方法为:将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混合菌种按照1:30~50的质量比接种到含分子共振水的液体培养基中,在32~45℃条件下密闭培养5~8天;
所述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可溶性淀粉12~15份、蛋白胨5~8份、红糖10~12份、分子共振水400~600份,所述分子共振水的制备方法为:按照投料比1:8~12g/mL将分子共振粉分散在水中,密闭静置1~5h,去除所述分子共振粉,得到所述分子共振水;
第二空腔含有分子共振粉;第二空腔与分子共振粉的体积质量比为1~1.5cm3:2~5g。
本发明提出一种上述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的制作方法,分别在第一空腔内和第二空腔内填附菌剂和分子共振粉得到主体,将主体在-15~-5℃下保存。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及其制作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分子共振结合菌种的净水材料,包括具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无纺布,第一空腔内填附有菌剂,第二空腔内含有分子共振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世昌,未经袁世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10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