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补气固表的黄芪微丸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04669.5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19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石万棋;牛春;陈方;徐琨;张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国康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61K47/36;A61K36/481;A61P1/14;A61P43/00;A61P37/04;A61P1/16;A61P7/10;A61P39/06;A61P9/10;A61P3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张娟;刘华玲 |
地址: | 610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补气 黄芪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补气固表的黄芪微丸,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黄芪3750份、粘合剂250‑300份、壳聚糖100‑113份、微粉硅胶10‑15份。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黄芪微丸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黄芪微丸,溶散时限短,释药速率快,可快速发挥黄芪药效,也减少了溶散时限检查不合格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补气固表的黄芪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的干燥根,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目前《中国药典》2015版仅收录了黄芪颗粒,尚无黄芪丸剂。中药丸剂是一种经典剂型,其特点在于:作用持久、缓和,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尤其是随着制丸设备、制丸技术的发展,丸剂的体积大幅度减小,药物被制成微丸的形式,可提高药物在胃肠道的接触面积、提高生物利用度,局部刺激性好,且外形美观,为丸剂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在微丸制备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不稳定、溶散时限长等问题,使得黄芪微丸的活性成分释放不佳,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散时间短、有效补气固表的黄芪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芪微丸,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
黄芪3750份、粘合剂250-300份、壳聚糖100-113份、微粉硅胶10-15份。
其中,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
黄芪3750份、粘合剂300份、壳聚糖112.5份、微粉硅胶15份。
其中,所述粘合剂为淀粉。
其中,所述黄芪在使用时,经水提法制备成浸膏225份。
其中,所述黄芪浸膏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黄芪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4(50℃-70℃),加乙醇使含乙醇量为70%,搅匀,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6(38℃)的清膏,即可;
进一步地,加水煎煮的方法为: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2小时。
其中,最外层包有薄膜衣。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黄芪微丸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按重量配比称取原辅料;
(2)将黄芪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4(50℃-70℃),加乙醇使含乙醇量为70%,搅匀,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6(38℃)的清膏;
(3)将步骤(2)的清膏干燥,制成干浸膏粉;将所得浸膏与粘合剂、壳聚糖、微粉硅胶混合均匀后,制成微丸,干燥,包薄膜衣,即得。
其中,步骤(2)中,
加水煎煮的方法为: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2小时;
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6(50℃);
步骤(3)中,所述粘合剂为淀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国康药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国康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46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