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密集组网的干扰管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07853.5 | 申请日: | 2018-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341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军辉;杨丽华;倪善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72/04;H04W72/08;H04B17/391;H04B17/382;H04B17/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付生辉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密集 组网 干扰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超密集组网的干扰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计算每个用户的干扰权值,并根据所有用户的干扰权值构建干扰图;根据所述每个用户的干扰权值对干扰图中的所有用户分配集群从而消除基站对用户的干扰;对同一集群中用户接收的信号分别进行重建并计算每个用户的信干噪比;根据计算得到的用户信干噪比计算所有用户的总容量。本发明在超密集网络的系统模型下,通过网络端和用户端结合进行干扰管理的方法,其中网络端使用分群的方法,用户端使用串行干扰消除接收机来分别降低来自基站和用户的干扰,提升系统容量。该干扰管理方案在未来5G超密集组网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超密集组网的干扰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超密集组网被认为是提升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是在异构网络的基础上部署更多的低功率节点的一种新型组网方式。为了减小数据与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使用低频段(小于6GHz)进行控制信息的传输,高频段(30GHz到300GHz)传输数据信息,从而实现控制层和数据层相互分离,提升系统容量。未来将在室内用户中产生超过50%的话音服务和超过70%的数据服务,因此为保证室内服务需求,在未来的基站中家庭基站将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超密集组网技术的一项关键的挑战就是干扰管理问题。由于家庭基站由用户自行部署,甚至可以随时开/关。因此随着小区密度的增加,整个网络的拓扑变得更为复杂,从而引入更加严重的干扰。同时运营商不再控制家庭基站的数量和位置,传统的干扰管理和优化方法变得十分低效,因此在超密集组网中的跨层干扰和同层干扰问题将愈加严重,寻求一种有效的干扰管理方法的任务迫在眉睫。
目前针对异构网络中的干扰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法有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eICIC)技术、动态资源分配、小区范围扩展(Cell Range Extension,CRE)、构建干扰图等。时域eICIC作为eICIC技术的一种,其典型的技术是几乎全空子帧(Almost Blank Subframe,ABSF),该技术和动态资源分配技术均能够有效降低家庭基站与宏用户之间的跨层干扰,但是缺陷是没有考虑同层干扰;小区范围扩展是为了减轻宏基站的负担保证负载均衡而提出的一种技术,其能减小上行链路中存在的跨层干扰问题,但是会使得位于扩展范围中的用户收到宏基站较强的干扰,因此会降低下行链路的信号质量;构建干扰图方法在考虑同层和跨层干扰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小区边缘用户的吞吐量,但是该方法需要遍历每个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来进行干扰权值的计算,进而构建干扰图,随着小区的密集部署,这种方法将具有很高的复杂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超密集组网的干扰管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超密集组网的干扰管理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计算每个用户的干扰权值,并根据所有用户的干扰权值构建干扰图;
根据所述每个用户的干扰权值对干扰图中的所有用户分配集群;
对同一集群中用户接收的信号分别进行重建并计算每个用户的信干噪比;
根据计算得到的用户信干噪比计算所有用户的总容量。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每个用户的干扰权值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用户接收功率大小判断用户的属性;
根据用户属性计算每个用户的信干噪比;
根据每个用户的信干噪比计算每两个用户间的干扰权值,进而计算每个用户的干扰权值。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每个用户的干扰权值对干扰图中的所有用户分配集群包括:根据目标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距离和目标用户的干扰权值,构建对应目标用户的组合权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78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