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α放射性核素气溶胶浓度连续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12091.8 | 申请日: | 2018-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3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付军;赵伟;秦驰;肖丽;吴柳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1/167 | 分类号: | G01T1/167;G01N33/00;G01N15/06;G01N1/24;G08B21/18;G08B1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沈强 |
地址: | 6217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放射性 核素 气溶胶 浓度 连续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α放射性核素气溶胶浓度连续监测装置及其测量方法,目的在于解决采用现有设备对人工α放射性核素进行监测时,固定式监测装置的测量周期较长,而在线监测装置受天然α放射性核素能量拖尾影响,测量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其包括测量室、进气管道、出气管道、真空泵、电磁阀、滤纸带、纸带传送装置、导流锥、α探测器、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卡、嵌入式控制模块、显控系统、压力传感器、提醒装置。本发明既能实现实时测量,又能实现连续准确测量。在实时监测模式下,当监测值超过报警限值时,具有准确测量功能,其通过测量室抽真空的方式进行高精度测量,大幅度降低天然α放射性核素能量拖尾对人工α放射性核素测量的影响,从而降低虚报警带来的不利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α放射性核素监测领域,具体为一种α放射性核素气溶胶浓度连续监测装置及其测量方法。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人工α放射性核素气溶胶浓度的连续监测装置,及对于α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方法,其既能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又能作为固定式监测装置实现高精度的连续监测。
背景技术
在核工业场所,空气中的人工放射性气溶胶浓度反应了工作环境的辐射安全状况。由于空气中存在天然的氡、钍等α放射性核素衰变子体,对人工α放射性核素浓度的监测造成很大的干扰。
目前,国内外同类监测装置主要分为固定式以及在线监测两种。上述两种装置,普遍采用α能谱法扣除测量过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其中,固定式监测装置需等待天然α核素衰变,普遍存在测量周期长的缺点,通常为3~4天。而在线监测装置普遍采用α能谱法,由于天然α放射性核素能量拖尾的影响,普遍存在测量准确度不高的缺点。
为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采用现有设备对人工α放射性核素进行监测时,固定式监测装置的测量周期较长,而在线监测装置受天然α放射性核素能量拖尾影响,测量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人工α放射性核素气溶胶浓度连续监测装置及其测量方法。本发明既能够实现实时测量,又能够实现连续准确测量。该装置在实时监测模式下,当监测值超过报警限值时,具有准确测量功能,可进一步通过测量室抽真空的方式进行高精度测量,可以大幅度降低天然α放射性核素能量拖尾对人工α放射性核素测量的影响,从而降低虚报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工α放射性核素气溶胶浓度连续监测装置,包括测量室、进气管道、出气管道、真空泵、电磁阀、滤纸带、纸带传送装置、导流锥、α探测器、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卡、嵌入式控制模块、显控系统、压力传感器、提醒装置;
所述测量室上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所述进气管道通过进气口与测量室相连,所述出气口通过出气管道与真空泵相连,所述显控系统通过嵌入式控制模块与真空泵相连且显控系统能向嵌入式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并控制真空泵的启停;
所述电磁阀设置在进气管道内壁,所述显控系统通过嵌入式控制模块与电磁阀相连且显控系统能向嵌入式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并控制电磁阀以实现对进气管道的开闭;
所述滤纸带设置在纸带传送装置上且纸带传送装置能带动滤纸带相对移动,所述纸带传送装置设置在测量室内;
所述导流锥设置在进气口且导流锥位于滤纸带上方,所述α探测器位于导流锥下方与滤纸带之间,所述α探测器通过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卡与显控系统相连且α探测器能将测定的数据经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卡传递给显控系统;
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测量室内,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嵌入式控制模块与显控系统相连且压力传感器能将测量室内的压力传递给嵌入式控制模块并通过显控系统进行显示;
所述显控系统通过嵌入式控制模块与提醒装置相连且显控系统在α探测器测定的数据超出设定值时能向嵌入式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并控制提醒装置发出警报。
所述提醒装置为声光报警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20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