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电解液加装装置和加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14638.8 | 申请日: | 2018-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7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武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609 | 分类号: | H01M50/609;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太原荣信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9 | 代理人: | 杨凯;连慧敏 |
地址: | 037002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电解液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锂电池电解液加装装置和加装方法,包括:储液池、分液池、脱气装置、注液装置、电池电芯夹紧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分液池在真空抽气泵的作用下,从储液池中吸取锂电池电解液,在经过脱气装置除去溶液中的气体可以有效减少注液时,气泡的产生,之后在真空抽气泵的作用下,锂电池电解液进入注液装置,注液装置与电池电芯夹紧装置配合安装好后,完全处于密封状态,减少气体进入,并且通过对各个阀门和真空抽气泵的控制,在进行注液的同时,分液池从储液池吸取锂电池电解液的操作可以同时进行,不仅可以控制注液量以及减少注液时气泡产生,还提高了注液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电解液加装装置和加装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比能量最高的可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大、无污染、无记忆效应和长寿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等便携式电器装置。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作为连接正负极的桥梁,在电池内部传输锂离子,起到电池“血液”的作用。锂电池电解液一般由一定量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必要的添加剂等组成。
注入电解液是制造圆柱形的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工序,目前公知的锂离子电池注液方式有倒吸式注液和直接注液。倒吸式注液是先将锂离子电池倒立与电池液中,抽去其中的空气,电池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分入锂离子电池中。直接注液是通过特制的加压泵,将电解液泵入电池中。
倒吸式注液和直接注液都对注入量难以控制,注入电池液的量比较多,注液时会溢出,浪费电解液,并且把锂离子电池放入电解液池中,锂离子电池的表面容易被腐蚀,影响锂离子电池外表的美观。注入电池液的量比较少,会影响电池的性能,甚至可能造成爆炸的事故。倒吸式注液的方法在将电池内部的压力减小后,溶解在电解液内的气体的体积会急剧的膨胀而易于产生气泡,气泡破裂后部分电解液洒落在电芯托盘和真空箱壁上,造成电解液浪费和其它设备的腐蚀,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增加注液时间,这样造成注液过程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池电解液加装装置和加装方法,以控制注液量以及减少注液时气泡的产生,提高注液过程的效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锂电池电解液加装装置,包括:储液池、分液池、脱气装置、注液装置、电池电芯夹紧装置,所述储液池、所述分液池均为密封容器,所述储液池与所述分液池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脱气装置设置于所述分液池的底部,所述脱气装置通过管道与所述分液池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注液装置设置于所述脱气装置的底部,所述注液装置通过管道与所述脱气装置相连通,所述电池电芯夹紧装置设置于所述注液装置的底部;
所述脱气装置包括脱气装置外壳,所述脱气装置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脱气纤维,所述脱气纤维的宽度等于所述脱气装置外壳的内部宽度,所述脱气纤维的高度小于所述脱气装置外壳的高度,所述脱气装置外壳与所述脱气纤维之间的空隙分别为顶部容纳腔和底部容纳腔,所述脱气纤维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多条流道,所述脱气纤维的外壁连接有单向阀;
所述注液装置包括多组注液杯,多组所述注液杯内部均相连通,所述注液杯的底部设置有注液头,所述注液头呈圆柱体状,所述注液头的底部设置有注液嘴;
所述电池电芯夹紧装置包括上夹紧座和下夹紧座,所述上夹紧座的底部形状与所述下夹紧座的底部形状相匹配,所述上夹紧座的底部的多个凹槽与所述下夹紧座顶部的多个凹槽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上夹紧座的底部的多个凹槽与所述下夹紧座顶部的多个凹槽相连接形成多个电池电芯容置腔,所述上夹紧座的顶部设置有多个异型槽,所述异型槽的形状与所述注液嘴的形状相匹配;
所述下夹紧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抽气槽,所述抽气槽和所述电池电芯容置腔通过通孔相连通,所述电池电芯容置腔、所述注液装置、所述分液池的外部均设置有真空抽气泵,所述储液池与所述分液池之间、所述脱气装置与所述注液装置之间均设置有阀体。
可选的,所述脱气装置与所述注液装置之间设置有集液器,所述集液器通过多根管道分别与所述注液杯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46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式注液工艺
- 下一篇:一种改良型真空注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