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增材制造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14662.1 | 申请日: | 2018-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1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在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沙洲职业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22F3/105 | 分类号: | B22F3/105;B33Y30/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孙茂义 |
地址: | 2156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活塞 制造设备 成型缸 铺粉 粉末送给装置 成型平台 铺粉装置 输送管道 成型室 料斗 智能 自适应控制 成型效率 大型高速 底部连接 光路系统 节约设备 驱动机构 室内部 工位 成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增材制造设备,包括:成型室,所述成型室内部左上方设置有两个料斗,所述每个料斗底部连接有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下方连接有粉末送给装置,所述粉末送给装置下方设置有铺粉平台,所述铺粉平台上方设置有铺粉装置,所述铺粉平台上设有2个成型缸,所述每个成型缸上方对应设置有一个光路系统,所述每个成型缸内设置有成型平台,所述成型平台下方连接有成型活塞,所述成型活塞下方连接有成型活塞驱动机构。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增材制造设备,自适应控制,两个工位共用一套成型室、一套铺粉装置,大型高速,提高成型效率,节约设备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增材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基于材料累加原理的快速成型过程,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非金属粘合材料,通过逐层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具有不受零件复杂程度限制,完全数字化控制等特点。
目前,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受打印速度、成本等的限制,尚未大规模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制造。尤其是一个金属增材制造设备只能用来成形一个或一种形状 的金属零件,产量低,速度慢,极大的限制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增材制造设备,自适应控制,两个工位共用一套成型室、一套铺粉装置,大型高速,提高成型效率,节约设备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增材制造设备,包括:成型室,所述成型室内部左上方设置有两个料斗,所述每个料斗底部连接有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下方连接有粉末送给装置,所述粉末送给装置下方设置有铺粉平台,所述铺粉平台上方设置有铺粉装置,所述铺粉平台上设有2个成型缸,所述每个成型缸上方对应设置有一个光路系统,所述每个成型缸内设置有成型平台,所述成型平台下方连接有成型活塞,所述成型活塞下方连接有成型活塞驱动机构。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铺粉装置包括铺粉活塞、铺粉活塞驱动机构和刮刀,所述铺粉活塞一端连接有铺粉活塞驱动机构,所述铺粉活塞另一个端连接有刮刀,所述刮刀在铺粉平台上水平移动。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光路系统包括激光振荡器、光纤和激光扫描仪,所述激光振荡器和激光扫描仪之间通过光纤连接,所述激光扫描仪设置有透镜和反射镜。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每个成型缸与成型缸上方对应的光路系统形成一个工作组,所述工作组之间可以协同工作,也可以单独工作。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成型活塞驱动机构、铺粉活塞驱动机构和光路系统均与主控装置电连接。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成型室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含氧量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含氧量传感器均与主控装置电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指出的一种智能增材制造设备,自适应控制,两个工位共用一套成型室、一套铺粉装置,大型高速,提高成型效率,节约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智能增材制造设备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沙洲职业工学院,未经沙洲职业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46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