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鳖-鱼共作模式的生态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17609.7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9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孔蒲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蒲中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K61/00;A01K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305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养殖 水稻种植 有效地 食料 种稻 农田 水产养殖 肥料 人工化学 食用安全 水产动物 有机食品 自然生态 综合效率 水土保持 病虫害 水稻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鳖‑鱼共作模式的生态养殖方法,本发明在同一块农田中综合进行多种水产养殖及水稻种植,水稻种植时段与水产养殖时段差距小,能更有效地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同时,水产动物及水稻的病虫害及食料、肥料均不使用人工化学物和食料、肥料,生产的产品都能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最终产品食用安全,且生产全过程有利于农田和周围环境的水土保持及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综合种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稻-鳖-鱼共作模式的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水体到餐桌”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常规水稻和一般的水产品已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消费需求,人们希望吃到更营养、更安全的食品,因而无公害稻米和优质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上升。
稻田综合种养目前是农业部农业侧改革的一项主推措施,稻田环境适宜鱼、鳖生长,水稻生长温度也是鱼、鳖的适宜生长温度,稻田内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可供甲鱼摄食,高温时水稻又可为鱼、鳖遮荫。鱼、鳖的活动使其能起到疏通田泥的作用,既有利于肥料分解,又能促进水稻的根系发育,鱼、鳖粪便又是水稻的良好肥料,鱼、鳖通过捕食田间害虫可避免使用化学药品,生产的水稻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整个生产过程不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效益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鳖-鱼共作模式的生态养殖方法,该方法能在同一块农田中综合进行多种水产动物养殖及水稻种植,水稻种植时段与水产动物养殖时段差距小,能更有效地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稻-鳖-鱼共作模式的生态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改造:选好稻田,全田种植紫英花为稻田打好生态基础肥;沿田埂周围开挖环形鳖沟,宽3-3.5m,深为100-200cm,面积占田块总面积的15%;环形鳖沟挖好后,放前按每亩150kg生石灰的标准进行全田撒施消毒,此时田间水位保持为高于田面约10cm,让其自然沉淀20天,期间换水一次,换水为总水量的1/3;消毒后排水露出田面进行旋耕打田,旋耕打田后进行水面全天覆盖;
(2)水产混养品种及稻种的选择:
稻种选择:选择茎秆粗壮具备抗倒伏,株形中偏上,分蘖力、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深水灌溉等特性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
水产品种选择:水产选择甲鱼、螺、鲫鱼、草鱼、浮萍、泥鳅、河蚌、青蛙投放;
(3)水产投放:
a、水稻种植前,投放以下水产:
田螺与本地螺投放:田螺按每亩100kg进行投放;本地螺按每亩75kg进行投放;
浮萍种植:浮萍按每亩5-7.5kg左右投放,主要用于鱼类前期饵料,并起到遮阴效果;
甲鱼苗投放:甲鱼苗按每亩300只进行投放,甲鱼苗的规格为每只5-10g,投放前用3%的盐水浸泡消毒约10分钟;
b、水稻种植后,投放以下水产:
鲫鱼与草鱼苗投放:鲫鱼按每亩5kg投放;草鱼按每亩200条投放;
泥鳅与河蚌投放:泥鳅按每亩7.5kg进行投放;河蚌按每亩10kg进行投放;
青蛙投放:青蛙按每亩5kg进行投放,投放成蛙;
(4)水稻种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蒲中,未经孔蒲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76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