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18119.9 | 申请日: | 2018-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9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维;帅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 |
代理公司: |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33257 | 代理人: | 陈钢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内的电池组、控制器以及动力电机,所述电池组通过控制器与动力电机耦接,所述车体内还设有感应发电装置,所述感应发电装置耦接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切换开关和用于驱动切换开关进行投切的控制电路,所述切换开关包括支架、电池触点、发电触点和电机触点以及通电构件。本发明的新能源汽车,通过感应发电装置的设置就可以有效的与外部光伏路感应发电驱动动力电机运行了,而通过切换开关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在感应发电装置与外部光伏路感应的时候,将电池组切出,切入感应发电装置,如此便可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中因为电池组反复充电的方式,导致的电池组寿命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逐渐加剧以及世界燃油的不断消耗,在未来几年,燃油车使用频率将越来越低,而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频率将越来越高。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主要讲的是电动汽车,而现有的电动汽车的结构基本都是车壳以及设置在车壳内的控制器、电机和电池组,在电动汽车运行的过程中就是电池组提供电源给控制器和电机,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运转,进而实现带动车壳运动的效果,因此电池组的容量直接决定了整个电动汽车的最大行程,电池组的容量越大,那么自然电动汽车的最大行程也就越大,然而电池组的容量与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因此现有的一般体积的轿车型电动汽车,其电池组所提供的容量对应的行程基本上处于300公里左右,如此导致了现有的电动汽车只能够在短途内使用,无法进行长途旅行。
为了延长电动汽车的行程,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光伏高速路,在该高速路的路面上加设一个光伏的电磁感应线,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在电动汽车边跑边充电的效果,如此相当于是电动汽车在行程占最长的高速公路上并不会耗费电池行程,以此来实现大大提升电动汽车行程的效果,然而现有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则是利用一个感应充电电路给电池组充电,假如此时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电池组在充电的同时还会输出电能给控制器和电机,处于边充边放状态,而边充边放状态对于电池组的损坏是十分巨大的,当电池组长时间处于该状态时,电池组就会发出大量的热量,很有可能出现烧毁的问题,也会导致电池组的充放电次数快速消耗,使得电池组寿命大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光伏高速路行驶时,电池组不容易发热的新能源汽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内的电池组、控制器以及动力电机,所述电池组通过控制器与动力电机耦接,所述车体内还设有感应发电装置,所述感应发电装置耦接于控制器,用于与外部光伏高速路感应发电后输出电能到控制器内,然后通过控制器输入到动力电机内,所述控制器包括切换开关和用于驱动切换开关进行投切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感应发电装置耦接,用以检测感应发电装置是否输出电能,所述切换开关与感应发电装置和电池组以及动力电机耦接,当控制电路检测到感应发电装置输出电能时,控制切换开关将电池组与动力电机断开,同时接通感应发电装置与动力电机和接通感应发电装置与电池组,所述切换开关包括支架、电池触点、发电触点和电机触点以及通电构件,所述电池触点、发电触点和电机触点相互间隔的固定在支架上,所述电池触点、发电触点和电机触点分别一一对应的与电池组、感应发电装置和动力电机耦接,所述通电构件包括通电外壳、第一通电杆、第二通电杆和第三通电杆,所述通电外壳固定在支架上,所述电池触点、发电触点和电机触点均设置在通电外壳内并呈三角设置,所述第一通电杆、第二通电杆和第三通电杆均可滑移的设置在通电外壳内,所述通电外壳相对于电池触点、发电触点和电机触点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位置上设有用于推动第一通电杆、第二通电杆和第三通电杆靠近接触或是远离电池触点、发电触点和电机触点的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与控制电路通信连接,当控制电路检测到感应发电装置输出电能时,推动机构推动第一通电杆的两端与电池触点和电机触点分离,第二通电杆的两端分别与电池触点和发电触点相接触,第三通电杆的两端分别与电机触点和发电触点相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81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的续航系统
- 下一篇:装载龙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