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容器IP地址管理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19506.4 | 申请日: | 2018-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5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方炜;陈挺;钟储建;李海传;马琪;师忠涛;李志勇;吴铭程;徐艳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地址: | 310016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器标识 云平台 接收容器 不可用 发送 检测 重建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容器IP地址管理方法及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容器云平台的第一IP地址分配请求,所述第一IP地址分配请求包括容器标识;其中,所述第一IP地址分配请求是所述容器云平台检测到所述容器标识对应的容器为不可用之后发送的;根据所述容器标识,获取所述容器标识对应的IP地址;将所述容器标识对应的IP地址发送至所述容器云平台,以使得所述容器云平台根据所述容器标识对应的IP地址重建所述容器。所述装置用于执行上述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容器IP地址管理方法及装置,能够减少IP地址资源浪费,并提高IP地址资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容器IP地址管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容器技术在不断发展,已逐渐成为电信行业应用部署的标准技术,承载着各种核心业务及标准服务。随着承载业务越来越重要,对容器技术各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容器除了本身运行稳定、具备故障自愈功能外,容器自身在资源池内随机漂移的特性会对服务调用方管理访问地址带来一定困难。目前业界对于容器服务地址固定,一般采用负载均衡软件或者容器网络两种解决方案。负载均衡软件:通过Nginx、HAProxy、LVS等负载均衡软件,将来自容器或其他外部来源的访问流量转发到目标业务容器,通过相对固定的负载均衡软件的地址来解决底层容器IP地址经常漂移的问题。容器网络:通过使用容器网络的第三方插件,在容器资源池内部建立虚拟网,并将业务容器按类别加入一个虚拟网并分配一个固定IP地址,容器之间或容器与外部均使用此固定IP地址进行交互。然而,伴随标准化中间件容器服务如MySQL、Redis、MongoDB的广泛应用,现有负载均衡软件以及容器网络在应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短板或缺陷。
负载均衡软件通过服务发现及引流的机制将业务服务注册到负载均衡软件,负载均衡对外提供固定的访问地址,并将业务流量根据访问端口或请求的上下文根策略进行相应的转发,存在如下缺陷:(1)网络链路加长,性能有所下降:由于负载均衡的引入相当于在原有客户端到服务端的请求链路中增加了的环节,会造成额外的性能开销,例如,通过Tcpdump抓包分析统计并分析历史数据,单层负载均衡软件引入带来的延迟约为6ms;(2)白名单校验受到影响: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核心业务系统会对请求来源进行鉴权以提升系统安全性,而由于负载均衡软件的引入,往往会导致真实的源IP地址丢失,能够获取到的地址并不是真正的请求发起方的地址,会导致整个白名单功能失效。容器网络常用的容器固定IP地址技术有Docker原生的Overlay、Calico、Flannel、Weaves四种,其中Flannel、Weave、Overlay均使用VxLAN实现,其特性决定了整体的网络性能损耗较大,且方案尚不成熟。而Calico使用的是粗粒度的大段IP地址分配,具体管理需要人工介入,Calico可以为每个容器分配一个IP地址,当无法实现容器和IP地址的绑定,当容器重启或者迁移到别的物理机上时,IP地址将发生变化,IP地址资源利用率低且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容器IP地址管理方法,能够减少IP地址资源浪费,并提高IP地址资源利用率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IP地址管理方法及装置。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IP地址管理方法,包括:
接收容器云平台的第一IP地址分配请求,所述第一IP地址分配请求包括容器标识;其中,所述第一IP地址分配请求是所述容器云平台检测到所述容器标识对应的容器为不可用之后发送的;
根据所述容器标识,获取所述容器标识对应的IP地址;
将所述容器标识对应的IP地址发送至所述容器云平台,以使得所述容器云平台根据所述容器标识对应的IP地址重建所述容器。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IP地址管理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95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