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双辙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25202.9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1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R.西格蒙德;T.M.党;S.洛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2D25/16;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建锋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车身 底部 结构 | ||
1.一种用于双辙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其在后车身中具有横梁装置(36),所述横梁装置(36)由在上方布置在底板上的、在后车轮罩(5)之间延伸的车轮罩横梁(19)和沿车辆纵向(x)向前直接与所述车轮罩横梁相邻的后横梁(37)构成,所述后横梁(37)由具有开口的空心断面的在横截面中壳形的横梁板件(39)制成,所述横梁板件(39)在构成闭合的空心断面(47)的情况下在沿车辆纵向(x)的前部的和后部的接合位置(F1,F2)上连接在底板底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罩横梁(19)构造为在横截面中在周长上闭合的空心型材件,所述空心型材件的型材底部(21)可力传递地连接在底板上,并且所述车轮罩横梁(19)以净纵向偏移量(Δx)布置在所述后横梁(37)的后部的接合位置(F2)之后,使得后部的接合位置(F2)沿车高方向(z)向上相对于所述车轮罩横梁(19)是无遮盖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罩横梁(19)以其型材底部(31)粘接在底板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罩横梁(19)的型材底部(21)、底板和壳形的横梁板件(39)的后部的边凸缘(43)构成三层结构。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底板由沿车辆纵向(x)的前部的底板件(29)和后部的底板件(13)构造,所述前部的底板件(29)具有用于车辆后座的安装部段(31),所述后部的底板件(13)与后车轮罩(5)共同限定车尾侧的储物空间(1),并且两个底板件(13,29)在其相互面向的接合凸缘上相互处于法兰连接中,亦即在后横梁(37)的后部的接合位置(F2)上相互处于法兰连接中,并且两个底板件(13,29)的这两个接合凸缘与壳形的横梁板件(39)的后部的边凸缘(43)构成三层结构。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的底板件(29)的接合凸缘(33)在所述法兰连接中在车辆内部、即在上侧地布置,并且所述前部的板件(29)的接合凸缘(33)的向后指向的切边(32)以另外的净纵向错移量与所述车轮罩横梁(19)间隔。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后横梁(37)的前部的和后部的接合位置是点焊接位置,并且两个底板件(13,29)的接合凸缘之间的法兰连接也是点焊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底板和后车轮罩(5)之间构成的内角区域中布置角加固板件(17),并且角加固板件(17)具有带通孔(57)的连接轮廓(55),所述车轮罩横梁(19)伸入所述通孔中,并且所述车轮罩横梁(19)与角加固板件(17)处于点焊连接中。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为了保证可点焊性,所述角加固板件(17)两件式地、由沿车辆纵向(x)的前部的板壳(59)和后部的板壳(61)构成,其中每个板壳(59,61)用部分开口棱边限定所述通孔(57)。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罩横梁(19)以型材底部(21)、型材盖(23)以及前部的型材侧壁(25)和后部的型材侧壁(27)构成矩形型材。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点焊位置(P1)中,第一型材侧壁(25)和型材盖(23)与第一板壳(59)的部分连接轮廓形成点焊接,在第二点焊位置(P2)中,第二型材侧壁(27)和型材盖(23)与第二板壳(61)的部分连接轮廓形成点焊接,并且在两个型材侧壁(25,27)中构造工具通道开口(63),所述工具通道开口(63)实现点焊钳通向第一和第二点焊位置(P1,P2)的工具通道。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罩横梁(19)由板坯以滚压成型方法制造,和/或所述车轮罩横梁(19)在相互面对的板坯边棱上以向外伸出的边凸缘(51,53)延长,所述边凸缘相互处于法兰连接中,和/或连接在底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520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下部构造
- 下一篇:充电端口覆盖总成和方法